人民網記者 王佩
辦公桌上,攤開的司法案例資料還在等着被繼續翻閱;文件櫃裏,厚厚的幾摞案卷還在等待被挨個處理;日曆表上,工作安排已排到了8月30号;法院大院裏,幾隻流浪貓還在等待被那個熟悉的身影投喂……然而,它們的主人卻再也回不來了。
8月7日傍晚,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一級法官王佳佳被犯罪嫌疑人黨某某行兇報複,不幸遇害,年僅37歲。
王佳佳辦公桌旁的日曆表上,工作安排已排到了8月30日,可她的生命卻在8月7日戛然終止。人民網記者 王佩攝
噩耗傳來,王佳佳的“朋友圈”震驚了。
“人們不知道佳佳有多好,就無法想象我們有多痛……”
“我們不相信這麽好的一個人,會以這樣的方式離去……”
憶及王佳佳,大家無不潸然淚下。
參加工作13年來,王佳佳曾獲得“先進個人”“‘三八’紅旗手”“十佳辦案能手”“個人三等功”“全區先進政法幹警”等多項榮譽。在同事眼中,她業務精湛;在當事人眼中,她充滿溫情;在朋友眼中,她陽光豁達……“她是個春風一般的人,跟她相處,身心都是輕松的、愉悅的。”熟悉她的人都這樣說。
記者走近王佳佳的“朋友圈”,傾聽他們回憶與王佳佳的點點滴滴。
專業公正如她 “我們手上的一張紙,可能就是别人的人生”
共事多年,因爲一個案子,法官王佳佳删掉了同事寇浩華的微信好友。
“我雖然不是當事人,但畢竟是關聯方,咱得避嫌,等這個案子結案了,我再把你加回來。”在郾城區人民法院龍塔法庭庭長寇浩華的手機裏,這是王佳佳最後一次與他聯絡。
今年7月,王佳佳居住的小區牽涉進了一場官司。物業公司将部分業主起訴到法庭,案件由寇浩華負責審理。“這事本與她沒有關系。但她主動找到我,覺得身爲法官,既然住在涉案小區,還是要盡最大可能避嫌。也爲避免有人想通過她向我說情,她就删了我的微信好友。”了解王佳佳一貫行事作風的寇浩華,沒有多言。“等案子結了,再把微信加回來就是。”
沒想到,這一删再也沒能加回來。“得知消息那一瞬間,我不相信那是真的,這麽一個公正不阿、潔身自好的法官,怎麽就這樣走了呢,我們的好友還沒有加回來呢……”說到這裏,一向自诩“硬漢”的寇浩華趴在桌上泣不成聲。
8月13日,王佳佳逝世第7天,她生前工作的郾城區人民法院門口被很多不知名的市民送上了寄托哀思的菊花。人民網記者 王佩攝
嚴格自律,是身邊人對王佳佳的一緻評價。“認識十幾年了,每次約她出來小聚,她永遠都是一上來先三連問‘都有誰?有沒有我不認識的人?沒什麽事找我吧?’确認是純粹的朋友聚會,她才會參加。”王佳佳的朋友張華(化名)說。
法律工作者王芳回憶,有一次她到法院開庭,恰好看到一位當事人正氣勢洶洶地跟王佳佳理論。“那個當事人牽涉一起交通事故案,她提了一些不合理的訴求,我聽到她對王佳佳說,‘我認識你們法院XXX,你給通融通融。’王佳佳說,‘不管你認識誰,我們辦案隻認法律,按規定,你的訴求确實無法滿足。’并詳細解釋了相關法律法規,王佳佳聲音不大,語氣卻溫和堅定,當事人最終悻悻離去。我當時在心裏給她豎了個大拇指。”王芳說。
“佳佳業務能力特别強,她走了,立案庭就像失去了主心骨……”說起王佳佳,立案庭庭長張文芳泣不成聲。
王佳佳是郾城區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案件速裁團隊的負責人。在司法實踐中,王佳佳發現,經常有保險公司爲了延遲支付理賠款,而采取上訴的方法來拖延時間。如何減輕原告的二審訴累,加快理賠進度,成了王佳佳一直思考的問題。
一次機會,王佳佳聽說保險協會要開個會議,參會的保險公司很多,就主動去參加,借機會跟各家保險公司充分溝通,答疑解惑。“那次會議之後,我們法院類似案件的和解率大幅提高,當事人能快速拿到理賠款,大家都挺滿意。”張文芳說。
“平時有什麽疑難案件,大家都喜歡問她意見。我們經常在一起讨論案件,她的思維非常敏捷,經常是我們還在說着案情,她已經把解決思路列出來了。出事那天,我們下班前還在讨論一個案件,說好了第二天繼續的,她食言了……”說到這裏,張文芳再次淚如雨下。
郾城區法院院長趙軍黎介紹,王佳佳自辦案以來,共計收案2436件,結案2409件,結案率98.9%。她業務精湛,多年來,深受當事人和律師好評,從參加工作至今,從未因爲廉潔問題、作風紀律問題被當事人投訴。
溫情細心如她 “總是想爲群衆考慮更多一點”
“佳佳這閨女個子小小的,模樣清瘦,說起話來溫溫柔柔的。看着好像沒什麽氣勢,但工作起來有一股子韌勁,隻要能爲群衆做得更多,我看她渾身都是勁兒。”在人民陪審員梁天勝的記憶裏,王佳佳給她留下了很多感動的瞬間。
2013年,王佳佳在郾城區人民法院新店法庭工作。一起離婚案件分到了她手上,案件中的女當事人身體有病,肝腹水比較嚴重,肚大如鼓。“我記得特别清楚,佳佳看見那位當事人行動不方便,就眼睛紅紅的,她當即就去找庭長彙報,看能不能上門辦案,讓當事人盡量輕松一點。”梁天勝說,随後,王佳佳跟随同事驅車二十多裏到當事人家中了解情況。
“爲了給人家省點事兒,佳佳這閨女前前後後跑過去三四次。”梁天勝回憶,最後一次開庭時,王佳佳聽街坊說當事人生病後沒有經濟來源,平時都是靠鄰居接濟,買餅充饑。“臨走時,佳佳從口袋裏掏出僅有的零錢,又從車裏搜羅半天,把找到的錢全部拿給了當事人。我當時就覺得,這閨女真是善良,咱郾城法院能有這樣的法官,真是老百姓的福氣。”
十一年後,梁天勝依然記得與王佳佳一起工作時的點滴。“佳佳心眼好,能吃苦,爲工作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們當時還是用原始方式送達傳票。開警車到村裏去,村民戒心很重,誰也不說當事人家在哪。後來她幹脆開自己車去,有時候送一張傳票都得跑三四趟,她從來沒發過一句牢騷。”
工作崗位調整到郾城區法院機關後,王佳佳與梁天勝還一直保持着聯系。“她心很細,會問我對一些案件的看法,就像當年我們在一起工作時。她很重視我們陪審員的意見,每次審理案件都會認真詢問我們的想法,隻要能爲群衆多考慮一點,她什麽都願意做。我知道她工作壓力大,可她從沒抱怨過一句,每次都樂呵呵地跟我說她雖然忙,但是忙得無比充實。佳佳就這樣走了,人民失去了一個好法官!”說到這裏,年近花甲的梁天勝泣不成聲。
王佳佳辦公室文件櫃的頂部,放了很多連包裝都沒有打開的錦旗。“佳佳法官總說,把案子辦好是法官分内之事,群衆心裏滿意了,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書記員李源說。人民網記者 王佩攝
你把群衆當貼心人,群衆自然會視你如親人。人民陪審員田俊超回憶,之前他以陪審員身份參與審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原告是一對60多歲的老兩口。當時定在6樓的審判庭開庭,樓裏沒有電梯,王佳佳詢問後,發現老兩口也沒有親友陪同,她就攙扶老兩口上樓。
“當時她手裏還抱着厚厚一摞卷宗,我就趕緊上去幫忙,一路上她耐心細心照料老兩口,用了20多分鍾才走到法庭。”田俊超說,“當時老兩口很感動,一個勁兒的感謝,說沒想到法官對老百姓這麽好,這麽暖。”
這起交通事故案,交警部門認定原、被告雙方承擔同等責任。老兩口不理解爲啥自己也要承擔責任,兩個多小時的庭審中,王佳佳不厭其煩地給老人釋法說理,最終說服了老人履行義務。
“閨女,你這麽貼心,怕我們磕着絆着,不嫌棄我們走得慢,扶着我們一路上樓,我知道,你肯定是個好法官,你說的我信,我認這判決。”當事人動情地說。
庭審結束後,王佳佳又一路攙扶老人下樓梯。“我當時看着這一幕很感動,她是一個心裏有愛的法官。”田俊超說。
法官助理張如還記得一件事,王佳佳曾給他們講過一個案件,丈夫開車帶妻子外出發生交通事故,妻子受傷。夫妻二人作爲共同原告到法院起訴,案件結束後,丈夫單獨領取了賠償款,把本該用來治療妻子的錢據爲己有,導緻妻子得不到有效治療。
這件事對王佳佳觸動很大,在後續審理類似案件時,她總會要求夫妻二人都到場領取賠償款。如果一方來不了,另一方必須拿着委托書才能把錢領走。剛開始,有律師甚至有同事不理解,王佳佳就把這個案子拿出來舉例。
“辦案子不是機械完成任務,我們的目的是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讓老百姓的糟心事能在法院有個公平的裁判,所以必須慎之又慎。”這是王佳佳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
“這句話我從到法院跟着她就聽她念叨,她是我的良師,是我辦案的标尺。我真的好想她……”張如淚如雨下。
文件櫃裏,幾摞案卷還在等待被挨個處理,可是“它們”的主人卻再也回不來了。人民網記者 王佩攝
熱愛生活如她 “啥都不是事兒,人生應該是精彩的旅程”
花茶、艾灸錘、護手霜、潤唇膏、綠植……走進王佳佳的辦公室,桌子上擺着的生活小物,提醒我們這是一個在用心生活的人。
“這個潤唇膏,是佳佳姐自己手工制作的,全院女同志,人手一隻。”攥着唇膏,法官助理張如憋着眼淚說,“她喜歡做手工,去年給我們做了唇膏,今年又做了防蚊紫草膏,都是她利用業餘時間上網學,買材料照着做,而且她動手能力極強,一做就成功。”
在好友張華的眼中,王佳佳是一個靈魂超級有趣的人。熱愛生活、興趣廣泛,戶外運動、手工、戲曲、動漫、曆史、書法……“她好像沒有知識盲區,不管哪方面,或多或少都懂一點。她是我們朋友圈的‘大型種草機’,會分享各種各樣的東西給大家,比如書籍、運動器械,保健設備,甚至養生知識。 ”更讓張華吃驚的是,她甚至自學了刻章。
“佳佳還欠我一個印章呢,說好了忙完這一段就給我刻的……”張華淚水濕了衣襟。作爲好友,張華明白王佳佳的壓力有多重,工作繁忙,還要獨自照顧多病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她把所有的空閑時間都用來發展興趣愛好,這是她調節身心壓力的獨特方式。”
兩個月前,王佳佳的母親住院手術,王佳佳在單位、醫院、家裏三頭跑,她瞞着同事,沒請一天假。“兩個多月,目測她瘦了十幾斤。我後來知道了,埋怨她爲什麽不給單位講這些困難,她說媽媽8月份還要再動一次大手術,她想把工作趕一趕,把假留到那幾天再用。”張文芳淚流滿面。
“佳佳姐特别累的時候,就會站起來用艾灸錘捶幾下肩頸,眺望一下窗外,這對她來說就是難得的放松。”書記員李源說,“她出事之前剛去抓了中藥,說最近太勞累,肝不太好,需要調理一下。藥還沒有喝完,她就出事了,我現在看到垃圾桶裏她扔的中藥袋,眼淚就止不住。”
在好友張華印象中,王佳佳極少抱怨,好像任何事對她來說“都不是事”,反倒經常開導遇到煩心事的張華“人生重在體驗,好的壞的,都是經曆和财富,要精彩地過”。
“佳佳的堅強樂觀,熱愛生活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我把她奉爲我的人生導師,有困難心事,給她講完就會豁然開朗。”同事李會淑說,“王佳佳的獨立清醒、樂觀豁達、博學自律也深深影響了我女兒張怡欣。她從初中開始,就把佳佳當做偶像,大學時毅然選擇了法律專業,立志做一名像佳佳那樣的法官。”
得知王佳佳出事後,張怡欣不敢相信,她跑到出事地點,“警察已經封控了現場,我當時全身都癱軟了,感覺人生的燈塔突然熄滅了,爲什麽是您?怎麽會是您?因爲對您的崇拜,我才想當法官,我剛剛考進法院,還沒來得及跟您分享喜悅,沒來得及向您好好請教……”張怡欣哭得說不出話。
王佳佳遇害後,朋友圈哀思如潮。
“從沒有想過,有一天你的名字會以這樣的方式出現在熱搜,你總是教導我們如何辦案,如何維護群衆利益,如何保護自己,可是你卻倒在了惡魔的刀下。我不知道你是否看到了惡魔揮刀的那一刻,我希望沒有,至少你能少些恐懼、不解和絕望……”
“我做律師以來,代理的第一個案件由王法官承辦,在我的評價系統中,她是我必須點贊的法官之一,無限惋惜,無限痛心……”
“面對失去母親的孩子,失去女兒的父母,我感到特别無能爲力。在佳佳家裏,我的一些同事站在佳佳遺像前,望着已定格在黑色像框内的那張熟悉的笑臉失聲痛哭。她們是法官,也是母親、女兒和妻子。佳佳倒在了血泊之中,而她們擦幹淚痕後還将繼續前行,繼續做好面前這項艱難的工作。”
“你跳出了時間,成爲了一顆星星。來不及告别,這樣也好,因爲我們永不告别。”
那個如春風一般和煦、溫暖的女法官走了,這些天,王佳佳的同事、朋友、當事人、法律同行紛紛在朋友圈寫下心痛的文字,表達哀悼之情。春風已逝,精神長存。法袍上的鮮血,已化作法治建設道路上的一片丹心,如火如焰,熾熱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