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聲音)傳統産業如何“老樹發新芽”?代表建言出“新”招
中新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趙晔嬌)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然而,傳統産業種類多、體量大、勞動力密集,作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基本盤”,仍面臨着高端化、智能化的轉型挑戰。 面對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滾滾浪潮,傳統産業如何“老樹發新芽”?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出“新”招,建言以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 以傳統制造業爲例,縱觀全國,新技術如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已成爲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的驅動力。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關注到,“随着勞動力資源的減少,國際競争加劇,國内制造業企業面臨較大的轉型升級挑戰,特别是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薄、研發能力弱等問題較多。” 作爲在制造業深耕30多年的企業家,胡成中認爲,創新是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建議制造業企業充分利用好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加大産、學、研的融合力度,鼓勵高校相關專業與企業“結對”,加快科研成果的技術轉化。 創新,不隻是制造業的必由之路,也是曆史經典産業傳承發展的“長生不老藥”。作爲傳統産業的重要一翼,曆史經典産業如絲綢、茶葉、中藥、黃酒、文房四寶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象标識。 眼下,如何借力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讓曆史經典産業向“新”而行? 近日,位于浙江紹興的古越龍山黃酒産業園已啓動試運行,一期可年産黃酒10萬噸,是中國最大黃酒智能化生産基地。該基地颠覆以往傳統手工釀酒的模式,複雜的工藝流程和龐大的生産設備依靠橫縱交織的管道串聯,中控室裏的技術人員隻需動動手指,就能突破季節的約束,随時開啓釀酒。 3月初,在黃酒産業園,機器人輔助制作釀酒所需的麥曲。項菁 攝 作爲該基地的技術指導,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古越龍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質量技術部副部長李智慧受訪時表示,黃酒盡管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但其所占的消費比率不高、規模不大、競争力不強,“經過前端工藝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黃酒将迎來新舊産能梯度轉移,産業實現技術新突破”。 從江南大學碩士畢業後,李智慧便一直從事黃酒産業科研工作,他表示,中國20多個省區市都有黃酒産業,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加快黃酒生産效能提升上予以政策扶持,重點圍繞質量安全控制技術标準化、生産過程控制數智化,以及産品設計改進、設備工藝改革、物料循環再利用等方面,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的制造體系。 3月初,兩名技術人員依托“黃酒大腦”調節釀酒數值。項菁 攝 轉型升級大勢中,傳統産業借力各類“大腦”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甯波材料所副所長王立平同時提到,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大背景下,首先需要厘清、平衡好新質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的關系,要在傳統産業升級與發展新興産業有機統一上下功夫。 “例如傳統産業升級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等方式,提高傳統産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王立平還表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也是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關鍵,同時要力促科技、産業、市場、資源全要素的有機統一,人才、教育、科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有機統一,共同提升全産業鏈競争力。(完)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