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虹橋”建設三周年 引“流量”爲“留量”
中新網上海3月1日電 (浦帆)2021年2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印發,擘畫了一幅“大虹橋”“一核兩帶”共7000平方公裏的宏偉藍圖。 3月1日,高水平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2024年工作現場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召開。 三年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下簡稱:虹橋樞紐)全域生産總值從2.3萬億元增長至2.8萬億元,每平方公裏經濟密度達4億元,是長三角地區平均水平的4.7倍。 3月1日,高水平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2024年工作現場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召開。 中新網記者 浦帆 攝 “虹橋全球首創機場與高鐵站毗鄰布局的模式,從最早的交通樞紐,逐步躍升爲國際開放樞紐。”華略智庫長三角研究院院長夏骥告訴中新網記者,交通樞紐建設帶來了“流量”,而“流量”也成了“大虹橋”發展的基礎支撐。 虹橋樞紐建設三年以來,總客流量累計近9億人次,其中2023年客流規模大幅上升,爲4.07億人次,同比增長1.6倍。如此體量的“流量”得益于交通樞紐建設多年來行穩緻遠,國際航空運輸服務效能有效提升、跨區域軌道交通網絡不斷通暢、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持續推進…… 在夏骥看來,既然有了“流量”,那就需要将其轉化爲“留量”,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下簡稱:虹橋商務區)這“一核”就承擔了這項功能。 三年來,虹橋商務區實施總部“虹聚”計劃,通過産業鏈、人才鏈、服務鏈構建功能性生态圈,推動總部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虹橋商務區所在範圍内,經上海市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貿易型總部、民營企業總部共127家,累計吸引總部類企業500多家。 “流量”是如何轉化成“留量”的?夏骥認爲,虹橋樞紐能讓企業鏈接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交通便捷、人才集聚、一流營商環境也使得企業的經營成本、信息獲取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明顯降低。 光束汽車上海分公司成立于2020年5月,坐落于虹橋商務區内,主要爲研發中心和職能部門。“開車出門左轉一公裏就上快速路,一個半小時就能抵達位于張家港經濟開發區的總部和整車生産基地,這樣的地理位置有助于更好地協調和整合企業的生産和研發資源。”光束汽車CEO李書利說。 而“留量”往往也能産生“疊加效應”。光束汽車主要從事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和制造,在李書利看來,虹橋及長三角地區在汽車研發領域的産業鏈和供應鏈非常強大。“就拿我們所在的上海虹橋臨空經濟園區舉例,這裏世界500強和國内外知名企業總部集聚,有些重要合作夥伴隻有一條街的距離,讓我們上下遊産業的關系更加緊密。” 禾賽科技戰略發展副總裁樂曉磊也有同樣的感受。作爲一家激光雷達研發與制造企業,該企業的産品廣泛應用于支持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汽車。“禾賽選擇到虹橋及長三角創業,首先是因爲虹橋及長三角産業集群具有全球競争力和影響力,區位優勢明顯。”樂曉磊說。 此外,人才高度集聚也是“大虹橋”的一大吸引力。上海市宏觀經濟學會會長王思政告訴中新網記者,“大虹橋”已形成“同城效應”,而且對于人才的包容度是很高的。 2020年10月,上海市公安局與虹橋商務區管委會等六部門簽署了《關于共建“移民政策實踐基地”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等一批政策措施先行先試。目前已先後爲90餘名外籍人才及家屬辦理永久居留證,爲130餘名外籍人才及家屬辦理長期居留證。 夏骥認爲,現在的“大虹橋”早已不隻是交通樞紐,随着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日益增強,數字貿易産業加快集聚,“大虹橋”也同樣成爲創新樞紐和信息樞紐。(完)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