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種地”難題破解有方
“誰來種地”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聚焦解決“誰來種地”問題,提出破題良方。要加快利好政策的落地見效,着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解決“誰來種地”問題,要摸清症結、對症下藥。随着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業經濟效益低、農村就業機會少、基礎設施落後以及公共服務水平發展不充分等問題越發明顯。農村勞動力長期大量向城鎮轉移,出現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趨勢,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年紀大的農民種不動地,“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誰來種地”問題亟需破解。 農機化快速發展爲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動力。我國農業生産已基本實現“機器換人”,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的新階段。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3.1%。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機等各種智能農機推廣應用,正在推動農業生産進入信息化、智能化、無人化時代,扛着鋤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逐漸成爲曆史。 “機器換人”必然引起生産力大發展,進而引發農業經營方式變革。在農機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生産從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産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漸發展成爲穩定“農業基本盤”和夯實“糧食壓艙石”的中堅力量,服務帶動效應持續增強。與傳統家庭農戶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懂經營、懂技術、懂市場,是新技術新品種的實踐者,在穩糧保供中發揮重要作用。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糧情。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但農業生産仍面臨着經營規模小、成本高、收益低,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生産智能化轉型困難等現實問題。各地還需要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适度規模經營,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帶動作用,破解小農戶生産難題。 農業規模化經營不僅包括土地規模化經營,還要實現服務規模化經營。土地規模化經營是通過流轉土地而形成的規模化經營。在推動農業生産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的過程中,各地探索“小田并大田”,破解農村土地細碎化難題,加快建設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的高标準農田,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服務規模化經營則是通過爲小農戶提供全程托管式服務或者半托管式服務而形成的規模化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可使小農戶在不轉讓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經營規模化,更加符合我國農業生産的實際。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也面臨着農業基礎設施滞後、生産規模擴大難、經營能力偏弱等問題。要以小農戶爲基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爲重點、社會化服務爲支撐,加快打造适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産經營隊伍;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産經營水平,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台和标準體系建設,聚焦農業生産關鍵薄弱環節,拓展服務領域和模式。還要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産、勞務等居間服務,充分挖潛集體資源經濟效益,促進集體增收與農民緻富。 劉 慧 劉 慧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上一篇:國潮賦能新消費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