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述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釋放增長潛能
參考消息網1月19日報道 據德國《經濟周刊》網站1月17日報道,根據官方信息,中國政府此前設定的5%左右的2023年增長目标已經超額完成。 頗具影響力的中國科學院近日預測中國經濟将在2024年增長5.3%左右,因此将比2023年更加強勁。這一評估是基于這樣的假設:即使出口可能小幅下滑,但經濟仍将受到國内消費和投資的支撐。 報道稱,無論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如何,現在就忽視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爲時過早。中國正從出口和生産導向型經濟轉向國内消費和服務導向型經濟,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服務業占國内生産總值(GDP)的比重不斷上升。 與此同時,北京正在大力投資技術和創新,以在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領域發揮引領作用。中國在這方面不會一帆風順,但成功早已可見。德國道路上中國汽車數量緩慢增長就表明了這一點。 對于中國經濟增長前景,香港《南華早報》1月17日發表社論稱,過去12個月應該是複蘇的一年,中國經濟不再受新冠疫情束縛。總的來說,它沒有令人失望。 政府設定的2023年GDP增長目标爲5%左右。2023年GDP增長5.2%的官方數據部分歸因于政府恢複經濟增長的努力。 社論稱,中國的出口模式正在從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口轉向高收益、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型産品出口,如電動汽車、新能源産品和先進制造業産品。這等同于經濟結構重組、新行業崛起和新增長引擎的出現。 2024年,中國經濟将基本與去年一樣充滿挑戰。決定性因素可能是經濟是否具有足夠的韌性和創新性,從而繼續升級。隻要中國能在未來幾年保持5%左右的增長率,就有理由對它的長期前景持謹慎樂觀态度。 此外,《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網站1月17日報道稱,據世界銀行最新一期的《中國經濟簡報》預測,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爲5.2%,預計在消費者信心逐步恢複和政策刺激的推動下,經濟增長勢頭将保持穩定。這種前景凸顯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韌性和能力,使其成爲塑造全球經濟複蘇軌迹的關鍵角色。 報道稱,在國際社會努力應對更廣泛的挑戰之際,中國的經濟韌性成爲一個焦點,或可爲其他國家在應對疫情大流行後經濟複蘇的複雜局面和促進可持續增長方面提供借鑒。 在全球經濟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國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最近爲期三天的元旦假期期間,中國經濟的韌性得到了顯著體現,消費領域出現了強勁反彈。 報道稱,爲了進一步鞏固經濟支柱,中國财政部繼續緻力于支持投資和貿易。2023年的新增專項債限額高達3.8萬億元人民币,預計将帶動1萬億元以上的社會投資。中國财政部着力構建一個統一的全國大市場,并營造公平競争的市場環境。(參考消息網 編譯/聶立濤 文怡 龍君)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上一篇:新疆棉花的硬核實力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