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經濟觀察)中國首發支持銀發經濟專門文件 回應三大需求

2024-01-16 238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中國首發支持銀發經濟專門文件 回應三大需求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中國規模持續增長的“銀發族”,迎來一項“量身定制”的高規格政策。

  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了4個方面26項舉措。作爲中國首個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專門文件,《意見》回應了近年來人口老齡化衍生出的三大銀發經濟需求。

  老年人經濟活動持續擴張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韓瑞棟表示,2023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億人左右,預計2035年前後突破4億人,本世紀中葉将達到約5億人。與老年人相關的各項經濟活動将持續擴張,成爲經濟社會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老年人需求快速增長,銀發經濟市場逐步壯大,布局于此的各類經營主體數量也水漲船高。韓瑞棟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有17家中央國有企業、64家省屬國有企業布局銀發經濟相關産業。民營企業布局更爲廣泛,截至2023年底,中國開展養老相關業務的民企達49萬餘家。

  在此背景下,《意見》兼顧市場需求和供給,部署提升銀發經濟供給質量和效率,激發和釋放老年人有效需求,推動供需兩端同步發力,正向循環。

  例如,《意見》圍繞“擴大産品供給,提升質量水平”,要求規劃布局10個左右高水平銀發經濟産業園區,培育銀發經濟領域龍頭企業。與此同時,老年群體關切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也被納入布局,包括優化老年健康服務,加強綜合醫院、中醫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加大養老機構建設和改造力度,提升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能力等。

  “銀發族”需求更加多元

  據測算,當前中國老齡化率和人均GDP世界排名基本相當。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老齡化率預計達到主要發達國家水平。有專家将此稱作一個“邊富邊強邊老”的發展進程。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王皓田指出,随着經濟社會發展,老年人群需求結構和消費結構更加多層次、多樣化,由相對單一的基本生活需要向健康管理、科技應用、情感交流、财産安全和自我實現等多維度需求轉變。

  順應這些變化,中國正加快腳步,從潛力賽道着手推動銀發經濟産品和服務創新升級。爲此,《意見》提出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态,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産品,加強養老金融産品研發與健康、養老照護等服務銜接等。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人口發展室主任胡祖铨表示,适老化住宅、服務機器人、遠程護理檢測器、數字互動平台(遠程養老服務、遠程醫療服務)等産品和服務,不僅讓更多老年人能夠安全、便利地實現居家養老、就地老化的心願,也通過科技賦能大幅提升爲老服務的效率,從而降低養老成本。

  王皓田認爲,順應老年人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高端化發展趨勢,中國銀發經濟各領域新技術、新業态、新模式不斷湧現,将成爲培育産業發展新動能、促進産業提質增效升級的重要途徑。

  适老化改造缺口較大

  從老舊小區改造、家庭适老化、公共設施适老化,到智能技術适老化等方面的建設、運營和維護等,除了與老年人直接相關的産品和服務需求外,經濟社會适老化轉型衍生出的巨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亦不容忽視。

  在推進适老化改造方面,《意見》提出推進公共空間、消費場所等無障礙建設;開展居家适老化改造,鼓勵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家庭配備智能安全監護設備;開展數字适老化能力提升工程,推進互聯網應用改造等。

  韓瑞棟表示,目前中國适老化改造缺口仍然較大,2019年至2022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7萬個,惠及居民2900多萬戶,完成投資6600多億元人民币。未來,銀發經濟衍生産業的投資和消費需求将逐步釋放,成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完)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