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保護利用好特色種源
無論是崇明大米、金瓜、香酥芋、白扁豆、小菠菜,還是崇明白山羊、沙烏頭豬、清水蟹等,都是上海崇明區的特色種源。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特色農業的“芯片”,直接關系着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近日,經濟日報記者來到全國首批、上海首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崇明區,調研當地努力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積極探索。 2023年11月1日起,《上海市種子條例》開始施行。依托此條例,上海市聚焦加強種業科技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争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明确應加強種業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推動資源整合利用、開放共享。 保護和利用種源,上海一直在行動。作爲全國首批、上海首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上海崇明區持續厚植生态優勢,将特色種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作爲重中之重。上海崇明區委書記缪京表示,崇明通過成立農業科創聯盟,加強種源保護開發,推動農業向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方向邁進。 愛護每一粒種子 “種名:粳稻。科名:禾本科。屬名:稻屬。品種:崇尚2022。審定編号:滬審稻2022007号。” 記者來到位于崇明區港沿鎮的崇明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園,園區展廳中一粒粒稻米引人注目。崇明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龔霞告訴記者,通過手機掃描稻米旁的二維碼,即可獲知種源相關信息。 龔霞表示,每一粒看似平平無奇的稻米,背後都攜帶有獨一無二的遺傳信息。記者注意到,展廳内除了稻米,崇明金瓜、香酥芋、白扁豆等當地知名農産品都有詳細介紹。 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奔騰而下的長江不僅給當地帶來了适合紅薯、芋艿等根莖類農作物生長的弱堿性砂質土壤,也帶來了許多各具特色的種源。 在崇明區蔬菜科學技術推廣站站長黃志峰看來,由于崇明島過去較爲封閉,物種流通性弱,外來種源容易長期保存,退化滅絕的情況較島外相對少,因此保存下來的種源更爲豐富。 但是,種子的特性并非一成不變。一段時間内,由于崇明本地缺少嚴格規範的良種繁育制度,同時引進了大量雜交蔬菜新品種,這對崇明本地種源産生了沖擊。一系列因素讓崇明本地大量種質資源逐步退化甚至流失。 據了解,崇明特色蔬菜之一香酥芋對種植方式就很挑剔。芋頭等根莖類植物不能重茬種植,若在同一片土地裏連續種植兩年,土壤中就會滋生感染植物根部的病菌,從而引起芋頭枯萎,産量和品質将大打折扣,最終導緻種質退化。因此爲了保護、提升種質資源,需要定期組培脫毒。 崇明小菠菜也出現過類似問題。由于種源退化,以往小菠菜單株産量低,且葉片厚度參差不齊。如果農民在種植時不注重防雜保純,在矮腳小菠菜旁種了大菠菜,兩片菜地裏的花粉互相交換,就會導緻種源雜交退化,性狀也會随之改變。 随着農業的發展,種源保護和利用成爲擺在崇明面前的重大課題。值得注意的是,種源保護不能單純依靠農戶,還需要科技力量作支撐。 “保護種子,需要從收集開始。”黃志峰表示,早在2008年,崇明蔬菜技術部門就開展了種源保存工作。崇明區農業農村委曾向崇明區發過一則特殊的征集公告,目的是尋找崇明區農家種植品種、名優特異品種、野生近緣種及國家瀕危農作物種質資源。 對這些“古、稀、特、優”農作物種質資源,崇明區蔬菜站進行了系統編号和分類評價工作。至今,崇明區蔬菜站已保存6個品種338份種子。 蔬菜站工作人員經常去菜市場調研,觀察菜農們所賣蔬菜的性狀特點,從而搜集種源。黃志峰說,“看到有賣相特别的蔬果,我們會問農民種子哪裏來的、種了多少年,口感上有什麽特點”。 黃志峰介紹,種源農業關注的對象并不局限于滿足當下市場需求的“好品種”,而是要做好三件事:盡可能将全部種源留下;将崇明特色種源提純複壯,使其達到市場标準;創新利用不同種源進行雜交,通過優質基因重組,不斷篩選出有潛力的雜交新品種。 2023年4月,崇明聯合上海市農科院、上海海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科研院校,共同組建崇明農業科創聯盟并入駐崇明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園,共同運行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産生态養殖中心等20個高水平科技平台。 崇明農業科創聯盟重點聚焦種業、生态農業等領域,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力争将孵化園打造成爲崇明“農業矽谷”建設的地标。 崇明區委副書記、區長李峻表示,科創是崇明支撐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崇明區正在推進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區創建,聯合組建了崇明農業科創聯盟。接下來準備建設崇明農業種業創新中心項目,這個項目不是僅做科研,而是要打通科技、資本、市場三要素,使成果第一時間轉化爲市場産品,抓好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積極打造長三角地區的“農業矽谷”,提升種源“芯片”科技水平。 做好保護性開發 優勢種源資源豐富,是崇明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但如果不注重保護性開發,優勢種源也會走向瀕危。多年來,把瀕危種源重新保護起來,成爲崇明種源農業發展的重要着力點。 曾經非常适合在江南水稻田中耕作的上海水牛就是被保護起來的瀕危種源之一。上海水牛是我國著名的良種水牛之一,也是崇明的特産,曾一度瀕臨滅絕。 2019年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種業管理處在崇明考察調研時遇見少量的上海水牛。從此,保護上海水牛被提上議事日程。 崇明老杜集團董事長杜俊德近年來持續在崇明區尋覓上海水牛,至今已經陸續收購了160多頭。 在上海市區兩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人員指導下,杜俊德爲這些水牛建檔立卡,進行身份編号。檔案詳細記錄着養殖地、畜主姓名、毛色特征、出生日期、登記日期等信息。“統一的牛棚管理對上海水牛的保種研究起到關鍵作用。”杜俊德說。 目前,由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牽頭、上海市特種養殖業行業協會共同參與的“上海水牛種質特性和保護體系研究”,作爲2022年度上海市農業農村委科技興農項目被立項,設于崇明區的上海水牛保種場也進入了籌備建設階段。 除了上海水牛外,崇明白山羊、沙烏頭豬也得到了保護性開發。 老一輩崇明人或許還記得崇明沙烏頭豬的味道。如今,原有品種飼養周期長、瘦肉率低等缺點,讓“土著”品種沙烏頭豬在市場競争中逐漸敗下陣來。爲了保存這一至關重要的農業種源,崇明區種畜場承擔起了沙烏頭豬收集保護和繁育提純的任務。 “多年來,我們走遍農戶和民間養殖場,将沙烏頭原種豬的8個血統搜集齊全,并以系統方法配種繁育,使各支‘家族’發展壯大。”崇明現代農業園區下屬的上海沙烏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原身爲種畜場)董事長徐忠惠說,近年來,市場差異化需求逐步增長,消費者對“原生态”滋味的熱忱不斷提升,沙烏頭豬未來規模養殖将逐步鋪開,占領更大市場份額。 記者了解到,針對崇明白山羊品種雜交造成純種數量減少、品質不齊等問題,崇明區農業農村委通過農業招商,邀請參與全球首個克隆羊團隊的成員來到崇明區,将采用“腹腔鏡活體采卵 責任編輯:董勇_GD002 |
上一篇:中國制造應向綠色要動能
下一篇:釋放冰雪經濟“熱”效應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