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如何助力新疆現代農業提檔升級?
中新網烏魯木齊12月28日電(喇小飛)通過手機就能實時掌握農作物生長情況、點擊鼠标就能自動給瓜果蔬菜施肥澆水……上述高科技農業種植技術,如今正随着新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成爲現實。 在物聯網、5G技術、衛星遙感遙測等現代科技興起的當下,智慧農業實踐愈加多元,春播夏種、秋收冬藏,農業生産的各環節都不乏“智慧因子”,越來越多的智慧農業應用場景鋪展在新疆廣闊的田野中,助推着新疆農業向現代智慧農業轉型升級。 “經驗種植”轉向“科學種植” 走進新疆昌吉州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新疆農業博覽園新建成的未來農業科技館,室内綠意盎然,垂直綠化、仿生螺旋栽培、移動式多層立體軌道栽培系統、自動往複式循環旋轉架系統等現代農業前沿科學技術一一展現在眼前。 圖爲昌吉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新疆農業博覽園立體栽培的蔬菜。(資料圖) 陶維明 攝 館内的蔬菜工廠,采用集約化生産技術、精準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自動物流潮汐苗床運動系統等先進技術,實現了番茄、彩椒、水果黃瓜、葉菜等蔬菜的種植高度自動化、生産操作标準化、管理流程可控化。 未來農業科技館負責人闫冀說:“溫室内90%以上都是國産化設備,都可以通過5G網絡與設備相銜接,用數據采集核将信号發射到電腦,通過中控系統就可以直接調控,從播種到采收全部實現自動化,節省人工,節水節肥。” 近年來,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正在悄然改變傳統農業生産,數字農業的應用爲農業組織方式帶來重大變革,數據成了農民生産的“新農資”,手機成了農村生活的“新農具”,助推農業從“經驗種植”向“科學種植”轉變,避免了經驗不足、氣象災害等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也在現代種植規模不斷擴大中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産成本。 “數字實踐”初顯成效 “2022年8月,瑪納斯縣舉辦了首屆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确定建立數字農業大數據平台的可行性,以及推廣使用智慧電動球閥、水肥一體機等智能設備的必要性和發展方向。”瑪納斯縣委書記劉強說,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通過推廣應用智能設備與衛星遙感、大數據平台、物聯網大數據傳輸、移動終端APP的使用,如今農民通過手機APP足不出戶就能實現遠程操控、精準施肥。 他舉例稱,通過測算,安裝智慧電動球閥農田畝均節水30方左右,全面推廣使用後,全縣100萬畝耕地可實現節水約3000萬方,可新增種植面積8萬畝以上,按每畝平均收入1200元計算,可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現代農業新型“農具”。喇小飛 攝 “公司水肥一體化平台覆蓋了近60萬畝土地,計劃在未來三到五年覆蓋新疆一千萬畝耕地。水肥一體化技術将灌溉與施肥融爲一體,通過科學的水肥配合和管理,能夠實現水肥資源高效利用,較傳統施肥方式可實現節肥20%左右,增産5%以上。”新疆心連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瑪納斯分站區經理範海強說。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數據分析平台的數據驅動服務今年還入選了“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高祥照表示,新疆地域廣闊,近年農業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尤其在數字農業方面。大田水肥一體化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還研究出多種新型肥料,如新型的液體肥料不僅讓肥料配方更加精準、均勻,也減少了包裝等環節,更爲環保。 “物”與“人”的數字現代化 發展數字農業是加快農業現代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物”的數字現代化,“人”的數字現代化同樣不可或缺。 今年以來,瑪納斯縣争取新疆農辦、農業農村廳支持,投資1.49億元啓動建設全疆首個數字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産業園,引進一批數字農業高新科技企業入駐。項目建成後,瑪納斯縣一百萬畝耕地将實現數字化管理,實現數字農業裝備自給自足并輻射全疆。目前11棟廠房已完成主體施工,與6家企業達成入駐協議。 爲加快數字農業發展,培養更多适應數字農業發展的“新農人”,瑪納斯縣還建設了新疆最大數字農業實訓基地,進行水肥科學管理和遠程控制水肥施用技能培訓。今年以來,已大規模開展數字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培訓8次,1.8萬名農民成爲數字農業實用技術“科技明白人”,379人取得新型職業農民資格證書。(完)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