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這些提法,釋放重要信号
中新網12月21日電(中新财經記者 謝藝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其中有很多提法,傳遞重要信号。 資料圖。 陶維明 攝 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 本次會議明确提出,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值得注意的是,一周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及,強化農民增收舉措。 “促進農民增收是一個‘硬杠杠’。”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向中新财經記者表示,“我們需要讓農民獲益,感受到政策帶來的好處,農民增收也是‘三農’工作實際效果的體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爲,增加農民收入,也有利于促進農民消費,擴大内需。“在如何促進農民增收上,關鍵還是要在産業上做文章。” 此次會議強調“精準務實培育鄉村産業”。會議還要求,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群衆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提高工作實效。 李國祥稱,這也意味着,鄉村産業要凸顯适宜性,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和“先進”,立足資源優勢,把特色發揮出來。 “無論做什麽産業,都要結合農村實際,最終讓它發揮效益,這樣農民才能享受到實惠。”姜文來說。 資料圖:湖南東安高标準農田晚稻開鐮收割。蔡小平 攝 确保2024年糧食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糧食安全是關乎十四億人吃飯的民生大計。 會議強調,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生産,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推動大面積提高糧食單産,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探索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做好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确保2024年糧食産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今年中國糧食産量再創新高,從會議内容來看,明年主要是鞏固成果。此前我們在糧食安全方面已經摸索出較好的經驗,接下來會繼續施行。”李國祥告訴中新财經記者。 對于會議提出的“探索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李國祥解釋,以前對于糧食産銷區,都是中央縱向财政補償,此次探索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有利于促進區域平衡。“從長遠來看,也有利于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守住耕地,提高耕地質量。” 會議還提出,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态“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優先把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建成高标準農田,适當提高投資補助水平。 “我們一直在推行高标準農田,同時也下發了中央補助,此次提到适當提高投資補助水平,并優先發展東北黑土地區、平原地區、具備水利灌溉條件地區的耕地,可以說是爲之後的高标準農田建設工作明确了方向。”李國祥說。 他認爲,在這些具有耕地優勢的地區推行高标準農田,有利于打造現代化農業,特别是智慧農業,也可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 資料圖:蒼翠的青山、錯落有緻的民居、通村達戶的道路與雲霧交相輝映。 吳均奇 攝 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 本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适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産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紮實有序推進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基礎設施補短闆。 對此,姜文來表示,随着社會的發展,鄉村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例如一些鄉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這也提醒我們要針對農村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采取建設措施。 會議還指出,強化農村改革創新,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 “在農村改革上,由于各地實際情況千差萬别,相比中央來部署,讓地方自己去探索比較好。”李國祥稱,以“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爲例,它從小切口入手,通過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來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其中也探索出了一系列配套制度、配套改革。 “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鼓勵各地實踐探索和制度創新’,也期待明年在地方上有更多的大膽實踐。”李國祥表示。(完)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