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追風逐日”謀劃“綠色未來”
中新網貴陽12月15日電 (周燕玲)冬日時節,海拔1200米的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黔東草海,25台風力發電機群巨大的葉片随風徐徐轉動,風力越大、葉片舞得越快,随即“舞姿”轉換成源源的電流,順着電網輸送到千家萬戶。 貴州松桃盤石風電廠的“風車”。唐哲攝 “25台大風車,每日最高發電約120萬千瓦時,年平均發電量12000萬千瓦時。”松桃自治縣盤石風電場負責人介紹說,風力發電清潔環保可再生,對比同等發量的火電項目每年可節約原煤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 從空中俯瞰,25座風力發電機組似25台“大風車”與盤石紅石林景區、黔東草海景區、響水洞梯田交相輝映,形成一個靓麗的風景區域,吸引大量遊客慕名前來“打卡”遊玩。 作爲中國首批生态文明試驗區,貴州是一個蘊藏着豐富煤炭資源和水利資源的大省,素有“西南煤海”之稱。近年來,貴州以風電、光伏爲代表的新能源不斷擴大,實現了由傳統的“水火互濟”向“火水風光”多能互補的電源結構轉變。 貴州威甯馬擺大山上的“風車”。龍開韓攝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貴州新能源裝機總容量累計達2181萬千瓦,其中風電607萬千瓦、光伏1511萬千瓦、生物質63萬千瓦。 喀斯特地貌的貴州屬于高原低風速地帶,一度被認爲是一個無“風”的省份。從火電行業轉到風電行業的貴州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範世凱說,“近10年來貴州新能源發展突飛猛進,完全沒想到貴州真的可以搞大規模的風電開發。” 在中國的風能資源版圖上,包括貴州、四川、甘南、陝西、湘西、嶺南在内的地區被劃分爲四類資源區,而在風力資源比較好的内蒙古和甘肅北部的一類和二類資源區,年平均風速則在每秒4米以上。 在範世凱看來,貴州發展風電雖沒有太多資源優勢,但有一定的能源轉型優勢,“在貴州海拔高的一些山頭,産出的'綠電'還是很可觀的。” 貴州威甯馬擺大山的風電和光伏。龍開韓攝 目前,貴州赫章韭菜坪、龍裏草原、威甯馬擺大山等十餘個風電與旅遊一體化開發景區已經形成,一排排“大風車”直插雲霄随風而舞,不僅吸引大批攝影愛好者、觀光客前來賞景拍照,還有不少自行車越野賽、高原山地穿越賽等賽事在此舉辦。 在發展綠色能源的同時,貴州還大力推行光伏發電,光伏電站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不斷将太陽能轉換爲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此外,貴州不少地方利用光伏闆下的土地種植農作物,探索“農光互補”。 貴州省威甯縣馬擺大山光伏電站。何歡攝 位于貴州省威甯自治縣龍街鎮夏家坪子光伏電站,就采用定制光伏支架擡高光伏闆高度,留出足夠的空間修建種植大棚。目前,光伏區内修建種植大棚133個,建有100平方米冷庫2個,建成“夏家坪子設施農業示範項目”,在夏季生長高峰期,每天可産平菇約1萬斤。 貴州首個光伏電站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