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後靠什麽實現持續增收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衆内生發展動力。雲南省昭通市地處曾經的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由于脫貧人口衆多,被稱爲脫貧人口全國“第一市”。面對脫貧人口多和返貧風險高的現狀,如何增強脫貧群衆發展信心,讓他們實現持續增收?昭通市用實踐不斷豐富“解題方案”。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曾經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2014年年底時,全市11個縣(市、區)中有國家級貧困縣(區)10個,貧困人口多達185萬人,是雲南省脫貧攻堅主戰場。 脫貧摘帽以來,面對規模龐大的脫貧人口和較高的返貧風險,昭通市頂住壓力,推動脫貧成果鞏固上台階、鄉村振興開新局,圍繞幫扶增收的主線和鞏固、發展、振興的主題,用好用足開發式幫扶政策,讓脫貧人口增收發展有保障、有門路、有盼頭。 特色産業作支撐 每年深秋時節,鄉野山村、田間地頭的蘋果園裏果香四溢、碩果累累,一個個蘋果挂滿枝頭,曬着太陽紅透了臉,等待果農采摘…… 昭通市地處雲、貴、川接合部的烏蒙山腹地,是典型的低緯高原氣候地區,生态良好、光熱适度,對于蘋果種植來說,具有較好的自然氣候條件和區域優勢。80多年前,昭通灑漁鎮引進一批蘋果苗試種,自此,這座城市與蘋果結下不解之緣。 走進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10萬畝高标準蘋果矮砧密植示範園,目之所及,成片的蘋果樹随着山坡起伏連綿,蔚爲壯觀。 “這裏種植了110多個品種的蘋果樹,有紅露、紅将軍、青香蕉……”昭通市昭陽區蘋果産業發展中心質量安全科科長趙慶東如數家珍,“正是由于高海拔、低緯度、強日照、溫差大等特點,昭通蘋果形成了天然富硒、早甜香脆的特色,好吃!” “蘋果是昭通帶動脫貧戶增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産業。”昭通超越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炳偉介紹,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立足當地資源禀賦,在做強産業的同時做實聯農帶農機制。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采取流轉土地、入股分紅、果園托管、田間學藝等形式,公司與農戶形成利益聯合體,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标。 今年的豐收季節,昭陽區永豐鎮新民村農戶甄全米非常忙碌。“平時在基地裏拉枝、修剪、疏花疏果,僅管理費一項,每年就能掙5萬多元。”甄全米告訴記者,脫貧前自己曾在外務工,收入有限,2018年回到家鄉後,把家裏的7畝土地按照每年900元的價格流轉給企業,自己還到蘋果園裏學習種植技術。如今,甄全米成了一名成熟的園藝管理員,并從基地承包了84畝蘋果做管理,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通過搭建共同發展的産業平台,我們吸納周邊鄉鎮300名員工在園區務工,一些扶貧搬遷戶和當地群衆被培養成了現代農業産業工人。”李炳偉說。 爲壯大蘋果産業,昭通市堅持走生态化、有機化、高端化、精品化路子,制定出台蘋果産業發展規劃和實施意見,成立市、縣(區)蘋果産業發展中心;加強與國内外知名蘋果專家和研究機構、院校的協作攻關,形成了西南冷涼高地蘋果質量控制标準體系,蘋果關鍵技術集成及标準化生産應用達到國内行業領先水平;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帶動發展了昭通超越、綠健果蔬、昭通農投、魯甸浩豐等81家從事蘋果種植、加工、營銷的重點企業。 優質産業讓更多群衆獲益。今年,昭通市蘋果種植規模達85萬畝,預計産量100萬噸,綜合産值達120億元,蘋果産業覆蓋果農13.8萬戶52.7萬人,其中脫貧群衆1.86萬戶6.78萬人,脫貧群衆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 作爲農業大市,昭通市不斷強産業、育龍頭,推動特色産業提質升級,以産業振興持續助力脫貧人口緻富。 9月是昭通花椒的成熟季,記者來到昭通市三力豐農副産品交易中心時正值花椒交易旺季,交易中心一派繁忙景象。天還未亮,農戶們将一車車的花椒運進市場,經銷商在篩選、裝袋後,又将花椒銷往四川、重慶、貴州等地。“每年交易量達6萬多噸,交易額突破40億元,今年青花椒産供銷依然旺盛。”昭通市三力豐農副産品交易有限公司負責人曾宗武介紹。 小小花椒樹,緻富大産業。經過一上午的忙碌,昭通市巧家縣農戶彭金朝帶來的1000多斤青花椒基本銷售完了,“我自家種了7畝花椒,賣完後我還收購村裏其他農戶的花椒來賣,每年都有穩定的收入”。 近年來,昭通利用地理優勢,在昭陽、魯甸、巧家、永善等縣(區)的幹熱河谷地帶大力發展花椒産業,年産幹花椒4.5萬噸,綜合産值達84.8億元。昭通已成爲雲南省花椒産業第一大市,帶動了約15萬戶60餘萬人增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優質的天麻、鮮脆的筇竹筍、個大甜糯的洋芋……昭通市下功夫打造蘋果、馬鈴薯、竹子、天麻、花椒、特色養殖等高原特色産業,成爲群衆鞏固脫貧成果、增收緻富的堅實支撐。 昭通市市長楊承新表示,昭通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打造綠色能源、綠色矽鋁、磷基及新能源電池材料、高原特色農業、現代文旅5個千億元級産業,資源優勢産業逐步成爲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動力。下一步,昭通将繼續夯實産業發展基礎,譜寫好産業興市新篇章。 崗位技能添保障 在此前的脫貧攻堅進程中,爲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昭通市實施了一大批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 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新區就是其中一個搬遷點,這裏共安置了來自昭通6個縣(區)的9256戶40549人。脫貧後,爲讓搬遷群衆既住得放心又過得安心,靖安新區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持續強化就業和民生保障,确保搬遷群衆“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緻富”。 “噔噔噔……”走進靖安新區扶貧車間雲南君子蘭服飾有限責任公司,一排排縫紉機器整齊排列,工人們正抓緊趕制一批服裝訂單。“我們公司專門設計生産酒店、工廠、學校等團體制服,目前有70多名工人,主要以當地婦女爲主。”雲南君子蘭服飾有限責任公司廠長楊成說。 35歲的江群芳從昭通市彜良縣大山裏搬遷而來,如今已在工廠工作2年多。起初還擔心搬遷過來沒有收入來源,通過公司培訓,她很快掌握了縫制技能。“這裏計件算工資,多勞多得,我技術熟練後每個月能掙五六千元。”江群芳說。 對于很多需要照顧家庭、不能出遠門的婦女來說,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是一個合适的選擇。靖安安置區黨工委副書記臧慶庚介紹,安置區引進6家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建設扶貧車間,吸納800餘人就近就業。此外,安置區還盤活了525間商鋪,通過落實優惠政策,鼓勵有能力的搬遷群衆做小吃、開小店等,實現就地創業。 在家有崗位,在外有技能。臧慶庚介紹,爲幫助搬遷群衆中的青壯年勞動力找到好工作,政府還在市區人社部門、職業培訓機構的支持下,結合市場需求,先後開展了縫紉工、鋼筋工、網絡創業、起重機械操作等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搬遷群衆的創業就業能力。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一場電工技能培訓在靖安新區開班。爲期15天的培訓期間,授課教師采取“理論+實踐”的培訓模式,向學員講授電氣設備運行、數字電路技術等基本原理,幫學員掌握各類電氣設備的運行操作、維護和維修等技能。 “我之前就經常幹零工,學好電工這門技術後,再出去找工作或者接活兒都不難,掙得也會多點。”學員王光宇說。 堅持産業所向、市場所需、群衆所願,聚焦技能更強、就業更穩、收入更高,昭通市近年來精準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定制式”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産業工人。目前全市技能型勞動力總量達56.03萬人,35.46萬人持有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技能型勞動力年均收入較普通勞動力增加1.2萬元以上。 作爲勞動力資源大市,昭通市630萬人口中,農村勞動力達300餘萬人,确保他們及時轉移就業獲得穩定收入,就能有效減少返貧風險。近年來,昭通市按照有組織、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務的思路,全力抓轉移、穩就業、促增收,推動勞動力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昭通市農村勞動力中,常年轉移就業250萬人以上,其中省外就業130萬人以上;105萬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93萬人以上,19.71萬易地搬遷勞動力穩定就業18萬人以上,務工收入占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的76.53%。 美麗鄉村打底色 從昭通市沿着昭彜公路行駛30多公裏,一個青山環抱、雲霧缭繞的村莊 責任編輯:共工社 |
上一篇:消費金融公司加速“補血”
下一篇:牽住産業興旺牛鼻子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