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領銜 率先實現“三維透射電鏡技術”成熟應用
中新社重慶12月1日電 (記者 鍾旖)12月1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三維透射電鏡技術在納米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突破。這也标志着該團隊自主研發的“三維透射電鏡技術”經過10多年發展,正式從技術原理步入成熟應用階段。 此次發表的論文題目爲《3D microscopy at the nanoscale reveals unexpected lattice rotations in deformed nickel》(納米分辨三維電鏡揭示變形鎳的異常晶格轉動),由中外科學家合作完成。該研究利用三維取向成像技術,以“鎳”爲樣本,首次實現了納米金屬塑性變形的三維研究,發現了納米金屬塑性應變可恢複的反常現象,并揭示了這一現象的物理本質,将爲先進納米結構材料研發、微納器件功能優化等提供理論指導。 “三維透射電鏡技術”的應用是開展上述研究的關鍵。 “傳統的電子顯微鏡技術,隻能觀察樣品的表層,或者觀察材料内部三維結構的二維投影,這大大限制了人們對材料微觀組織的認識。”黃曉旭表示,過去20多年,全球範圍内的廣大科學家緻力于開發三維表征技術,空間分辨率在微米尺度的三維表征技術研發已取得重要進展,其應用促進了材料科學領域的重要科學發現。但是,更多更深層次的材料科學問題需要納米級甚至原子級的三維表征技術,将空間分辨率從微米級提高到納米級,需要提高三個數量級,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2月1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黃曉旭團隊成員展開技術操作。中新社記者 周毅 攝 經過10餘年不懈努力,在中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黃曉旭團隊已成功開發一系列基于電子衍射的三維透射電鏡技術,空間分辨率爲1nm(納米)。這些技術的研發填補了納米級三維電鏡表征技術的空白,将大大促進三維材料科學的發展。(完) 責任編輯:共工社 |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