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移動新媒體

幾經沉浮的貝達藥業 百億創新藥企如何“穿越周期”

2024-08-22 3586 來源:共工新聞财經

《投資者網》蔡俊

眼下,貝達藥業(300558.SZ,下稱“公司”)内部正發生明顯變化。

近期,公司發布2024年半年報。創新藥寒冬的環境下,公司通過一系列戰略調整、降本增效的操作,試圖穿越周期。目前情況看,已初有成效。

從三劍客的穩步擴張到行業周期下行的融資不順,公司在自研基礎上,錨定引進藥品和創新投資。圍繞創新藥大市場的叠代和沉浮,故事還在繼續。

順風順水的周期

上世紀90年代,大洋彼岸的三名中國博士聚在一起,讨論以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爲靶點的抗癌技術路徑。幾年後,三人回國創業貝達藥業。自此,“貝達三劍客”丁列明、王印祥、張曉東的名号傳開。

三人的藥品藍圖,在2011年化蛹成蝶。同年,公司第一代EGFR-TKI抗癌藥“凱美納”獲批上市,并很快成爲年度銷售額破10億元的大單品。2016年,公司成功上市創業闆,但商業化和資本的順風順水,成了分道揚镳的起點。一年後,王印祥離任開啓新的創業,公司逐漸從三劍客時代過渡到丁列明實控。

創新藥要想成功,需過兩關。第一個是産品關,即研發藥品上市成功;第二個是銷售關,即打通醫院渠道、納入醫保目錄、晉升大單品。對企業而言,通兩關後還有隐蔽的一關,即穩定輸出更多藥品上市,滾大收入雪球。

2020年到2023年,公司的貝美納、貝安汀、賽美納等藥品先後獲批上市。三款藥品實質是2017年前後公司從美國Xcovery、天廣實生物、益方生物引進。市場此時發現,公司不似傳統意義上深耕自主研發的創新藥企,反而頻繁引進管線。

其實,貝達藥業的基因一直沒變,隻是管理層的變化或将其擺到明面上。凱美納是一款Fast Follow(不侵犯專利對已有新藥創新)藥品,當時也是國産創新藥的突破樣本。2016年報裏,公司就明确提出市場銷售、自主研發、戰略合作的“三駕馬車”戰略。

無論如何,公司接連獲批藥品上市,顯然來到了新的發展周期,需要建立新的秩序。更多的藥品商業化,意味着更大規模的産線要求,以及更多的資金夯實需求。2020年,公司确定嵊州基地項目,一期預計投入近10億元,并于次年開工。

隻是,彼時命運的齒輪開始朝另一方向轉動。

逆局多一架馬車

創新藥企的競争力,長時間以來被視爲資金的“大力出奇迹”,即企業通過不斷融資,進而豐富管線、布局商業化、擴大生産線。從單品打天下進階到綜合性藥廠,融資是萬試萬靈的解藥。

2021年,貝達藥業兩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均以失效告終。次年,公司披露定增方案,最高募集10億元用于建設創新藥産業化基地、增加資金實力等,丁列明是唯一認購對象。但之後,公司公告考慮項目實施及再融資審核政策等諸多因素,終止定增。

夯實資金有向内和向外的雙重維度。資本市場是向外的一個渠道,接連受挫後,唯另尋路徑。2022年末和2023年末,公司長期借款分别爲6.56億元、18.16億元,主要來自新增銀行貸款。截至今年上半年,嵊州基地項目累計投入7.3億元,進度74.5%,資金來源自有和銀行借款,公司負債率近40%。

向内的維度,主要倚重藥品的銷售額。2021年,凱美納上市十周年之際,累計收入破百億,但增速放緩已成趨勢。一方面,技術在迅速叠代,作爲一代的凱美納,同類競品已進化到療效更好的三代。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産創新藥加入到競争,以艾力斯爲代表的後浪依托叠代産品與合作渠道,迅速拿下蛋糕,2023年同類藥品的銷售額達19.78億元。

意識到資本的寒意與創新藥的激烈競争後,貝達藥業刹車轉向,一個明顯的信号是重構研發體系。2023年報中,公司提到在研發過程中及時總結,把握新藥研發過程中的重大節點,管理和控制研發風險。

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2.56億元,同比下降22.4%。其中,工薪支出0.63億元,同比下降近10%。2023年,公司研發人員562人,較2022年647人下降13.14%

降本增效的風潮正在席卷創新藥圈,變革節點到來,公司“四駕馬車”戰略也正式出爐。該戰略在原三駕馬車的基礎上,增加“創新生态圈”。财報裏,公司将新增的馬車描述爲通過直接參投和設立産業基金,布局潛力項目,實現企業之間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剝開投資版圖

國産創新藥的發展,目前仍在一個初期的發展周期。資本輸血曾被視爲靈藥,但經曆泡沫破滅後,行業認知到靠專業研發和日複一日的積聚才是走向正向循環的不二路徑。

逆境求變的貝達藥業,在内部做出一系列改革後發布财報。今年上半年,公司營業收入、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别爲15.01億元、2.24億元,各自同比增長14.22%、51%。

業績增長的兩端,淨利潤是降本增效的結果,收入是凱美納生命周期延長,貝美納、賽美納市場增速明顯。其中,賽美納是三代EGFR-TKI,即凱美納的叠代産品。

而眼下大手筆加碼的創新生态圈,對已在創新藥占有一席之地的貝達藥業,到底有哪些意義?

2022年以來,公司投資的項目有時邁藥業、禾元生物、賦成生物、天廣實生物等。同時,公司還與杭州國資、華東醫藥、泰格醫藥等出資設立貝橙創投。

龐大的投資版圖逐步展開,公司既定增天廣實生物,又與其共同增資賦成生物。相同的案例還有禾元生物。該企業Pre-IPO前,公司與貝橙創投共同認購,估值超50億元。截至目前,禾元生物已提交上交所的二輪問詢函,沖刺科創闆上市。

剝開錯綜複雜的投資版圖,是丁列明與浙江資本系的緊密結合。但不爲人知的,丁列明早與當地資本大佬合作。企查查顯示,丁列明控股的浙江貝萊特,于今年5月被浙江藍城起訴,案由是股權轉讓糾紛;浙江藍城大股東爲綠城實控人宋衛平,與丁列明同爲嵊州人。 

1.png

(來源企查查)

這一次,丁列明與貝達藥業能真正穿越周期嗎?(思維财經出品)■

責任編輯:李曉光

頭條閱讀

最熱資訊

精彩推薦

Copyright 2015-2025 國際标準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聞編輯部 聯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聞社有限公司 主辦:共工新聞社新媒體中心

關注X(原推特)


海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