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东台至兴化高速公路施工现场,2025年春节前的表彰信中,业主用“模范引领”定义一航局团队的蜕变,从初期的“水土不服”到如今的全线标杆,这场跨越地域标准的融合实践,正在重构项目管理的方法论。

2023年9月,中交一航局中标东兴高速5.7公里标段时,一公司项目负责人崔振华面临严峻挑战,江苏标准要求全工序实行“首件制”,远超常规项目仅关键节点评审的惯例。首次工地例会上,业主代表手持厚达百页的规范文件强调:“涵洞通道的模板安装也要通过首件验收。”这种近乎严苛的要求,让拥有15年路桥经验的团队深感压力。项目党支部随即召开“标准差距分析会”,用省内返工案例警示团队:适应不是妥协,而是升级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项目部将江苏标准转化为内部考核的指挥棒,重构薪酬分配模型,使收入差距与标准执行力度直接挂钩。同时开展“对标学习攻坚月”,班子成员每周走访3家省内顶尖单位,编制出4.8万字属地化管理手册。其中创新的“首件预评审”机制,通过模拟演练将一次性通过率提升至100%,这种“以战代练”的模式,让严格标准从外部约束转化为内生需求。

面对江苏特有的环保与精度要求,团队研发的智能调节式桩机支撑系统成为破局关键。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垂直度与压力数据,使水泥搅拌桩优桩率达98%以上,较传统工艺提升20个百分点。这项创新不仅入选“江苏省交通建设创新案例”,更印证了“高标准催生高技术”的辩证逻辑。

当项目获评履约考核“优秀”时,崔振华意识到:严格标准已从挑战蜕变为核心竞争力。如今团队将江苏经验系统化沉淀为作业指导书,其涵盖的136项标准化流程,正成为开拓长三角市场的“通行证”。这种转化背后,是中国交建“全球智慧,本地实践”战略的微观体现,最高明的管理,是让外部标准内化为企业基因。

在串联鱼米之乡的东兴高速上,标准化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组织学习的催化剂。这条道路印证着现代工程管理的核心法则,真正的优势不在于经验复制,而在于持续进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