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開幕式的嘉賓爲展覽剪彩 邱明江攝
作爲2025“濠江之春——澳門與内地藝術家大聯歡”活動之一,6月11日,由中國文聯、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公室指導,澳門中華文化聯誼會、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聯主辦的“兵團偉業 時代華章”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攝影作品展在澳門漁人碼頭裏斯本畫廊隆重開幕。本次展覽以“光榮的曆史”“多彩的兵團”“美麗的新疆”3個部分的70幅攝影作品充分反映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70多年來所走過的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用光影藝術熱情讴歌兵團人維穩戍邊、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展現美麗新疆、繁榮兵團建設的輝煌篇章。
出席展覽開幕式嘉賓觀看展覽 邱明江攝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謝力,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公室主任于海琳,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聯絡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白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潘峰勤,澳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聯秘書長王善讓,澳門鏡湖醫院院長吳培娟,澳門中華文化聯誼會理事長郭敬文,澳門勵駿創建有限公司物業租務及活動策劃副總裁潘志敏,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聯組聯部副部長鄭文、兵團書協主席孫朝軍、兵團攝協秘書長邱明江,澳門攝影學會會長馮國強等嘉賓出席開幕式。澳門中華文化聯誼會副理事長沈榮根主持開幕式。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于1954年10月,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70多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幹部和職工群衆充分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忠誠履行職責使命,當好生産隊、工作隊、戰鬥隊,爲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潘峰勤在開幕式上緻辭 邱明江攝
潘峰勤在緻辭中表示,兵團根源于人民軍隊,有着先進文化血脈和傳播中華文化、引領先進文化的傳統,在屯墾戍邊事業實踐中孕育形成的兵團精神,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基因和中華優秀文化積澱,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傳統和紅色精神的當代傳承,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爲推動新時代兵團文化發展、打造精神文化高地的寶貴财富,也是開展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支撐。70多年來,兵團白手起家,艱苦奮鬥,踐行“兵團精神”“胡楊精神”“老兵精神”,紮根新疆沙漠周邊和邊境前沿,發展了領先全國的現代農業,建立了奠基新疆的現代工業,建成了一大批軍墾新城,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一部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發展史,既是一部黨領導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史,又是一部紅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的傳承史,更是一部文化潤疆史。
郭敬文在緻辭中表示,透過展覽,我們可以從一些老照片裏看到70多年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不畏艱辛開發新疆的珍貴曆史記錄,更可以看到今天美麗的新疆和多彩的兵團,從而加強我們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了解,讓我們從更多角度了解新疆,加強愛國情感。澳門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特别行政區,而新疆則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面積上雖是兩個極端,但相同之處在于兩地均是多種文化的共融之地,期待未來能夠組織澳門藝術界前往新疆,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進行交流和創作,進一步加強澳門與新疆、兵團的文化交流和互動。
展覽引起澳門觀衆極大關注 邱明江攝
以光影見證時代,用攝影記錄變遷。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發展史中有着許多感人的故事。展覽中,我們看到“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沙漠學府”塔裏木農墾大學的誕生、兵團文藝宣傳隊在田間地頭演出的場景,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情定邊疆”的信念……兵團成立後,屯墾戍邊的兵團人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讓茫茫戈壁逐漸變成農業生産的主戰場。他們積極探索推廣棉花種植,所探索出的高緯度地區棉花種植技術模式爲今天的國家棉花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建設的八一造紙廠、制糖廠、棉紡廠、化工廠等一大批以“八一”冠名的工業企業,填補了新疆工業的空白。
在一代代兵團人的不懈努力下,新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師阿拉爾市夜景》拍攝下了阿拉爾市夜景,這是“三五九旅”進疆後,就地轉業組建兵團第一師,經過70年紮根沙漠邊緣所建成的萬頃綠洲、墾區城鎮。《第二師鐵門關市新姿》表現了第二師鐵門關市城區一角,這是“渤海教導旅”進疆後,就地轉業組建兵團第二師,駐紮南疆重鎮庫爾勒,通過墾荒造田建設的新城。北屯是在戈壁荒灘上建起的一座新城,這是兵團第十師的貢獻。在《邊陲水城第十師北屯市》中,美麗的額爾齊斯河穿城而過,爲這片土地帶來了靈氣。而如今被人們所熟知的“新疆棉”“中國薰衣草之鄉”“瓜果之鄉”“天潤乳業”“光伏發電”等新疆名片也都離不開兵團人的研發、勞作、推廣。
在攝影作品前來張合影 邱明江攝
兵團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揮着先進文化示範區作用,展覽現場,《開展“寫春聯、送春聯、講春聯”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萬家》攝影組照引起了觀衆的極大關注,近年來,兵團送福迎春、送戲下鄉、培養“小小書法家”等文化舉措,讓文化惠及當地群衆;兵團各級醫療機構還經常性開展義務巡診活動,用醫療幫扶服務新疆各族人民。“今天大家看到的展覽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澳門共同努力的結果,展線很流暢,展陳效果也很完美。”邱明江說。
品嘗新疆瓜果,一定要到兵團去 邱明江攝
在這場主題攝影展中,一幅幅真實、鮮活的攝影作品講述了兵團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團結建設美好家園的生動故事。正如潘峰勤所說:“澳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國家發展中都承擔着重要使命,盡管兩地相距萬裏之遙,但新疆和澳門經濟文化交往交流不斷。”“此次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聯積極響應中國文聯的要求,參與到2025‘濠江之春——澳門與内地藝術家大聯歡’活動中,用光影藝術展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70年的光輝曆程,以及兵團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去年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70周年,70多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圍繞該主題創作了一批美術作品,展出後獲得很好的社會影響,我們也希望進一步走出去,通過講好兵團故事來進一步弘揚兵團精神,讓兵團文化能夠走得更遠。”王善讓說。
觀衆在了解兵團波瀾壯闊的奮鬥曆程同時,也看到了丹霞地貌、大漠戈壁、雪山草原、天山石林……看到了一個新時代下的大美新疆。正如作品《各族人民一家親》中所表現的,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之際,在新征程上,新疆各族群衆正攜手同心,共同譜寫美麗新疆、繁榮兵團的新樂章。
展覽作品欣賞:
新疆和平解放後,1949年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在迪化(今烏魯木齊)舉行盛大入城式。同時,部隊開赴天山南北,風餐露宿、橫穿大漠,開展平叛剿匪和大生産運動,開啓了筚路藍縷的創業之路。
兵團成立後,興修水利、墾荒造田、發展糧食生産的同時,積極探索推廣棉花種植,形成了高緯度地區棉花種植技術模式,爲今天的國家商品棉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建設了一大批冠名“八一”的工業企業,填補了新疆工業空白。
第一師阿拉爾市夜景。姜元昆 攝
兵團建成國家重要的商品棉生産基地,棉花采收全程實現機械化。劉笑天、高曙光、陳洋、陳鵬攝
追光逐日——第十三師30萬千瓦光伏發電場。 魏聚山 攝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兵團自主研發的六行自走式打包采棉機,國内市場占有率達95%以上。李華北 攝
霍爾果斯口岸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兵團分區商貿成爲重要經濟增長點。肖志林 馬會平 攝
開展“寫春聯、送春聯、講春聯”活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入萬家。王善讓、田軍委、廖瓊峰攝
塔裏木大學60多年堅持用胡楊精神育人,爲興疆固邊服務。 王志清 攝
開展“書法進校園入萬家”活動,第八師石河子市第三小學書法課堂。汪衛平 攝
國家5A級景區第十師185團白沙湖秋色。 王勇 攝
兵團在邊境地區建成 58 個團場,形成縱深10-30公裏的邊防帶,戍守着2000 多公裏邊境線。熊曉斌 攝
兵團人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充分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兵團篇章。 王建軍 攝
載歌載舞慶盛世。 董琪 攝
果子溝大橋是全國首座公路鋼桁梁斜拉橋,是北上賽裏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峽谷孔道。馬慶中 攝
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李學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