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家制月餅(散文1560字)
◎喬德芳
吃月餅是歡度中秋佳節的一個傳統習俗。在我們家鄉,大多數人家過中秋節,都要做上一桌好菜,備上月餅,水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叙談,賞月,吃月餅,喝酒品茶。也許,這就是我們普通百姓最樸素最傳統的歡慶儀式了吧!
在我小的時候,别人家過中秋節都是到糖果食品商店裏購買月餅,我們家的月餅卻是母親自己動手制作的。這當然是有着原因的。
1954年9月13日,我出生于四川省東南部長江岸邊一個山明水秀的小村莊裏的一個人口衆多的農民家庭裏。爸爸媽媽養育了大哥、二哥、姐姐、我和妹妹,全家七口人。那時候,在我們家鄉,農業生産的産量不高,一般農村家庭必須辛勤勞動,才能維持溫飽生活。我們家因人口衆多,盡管父母親早起晚睡在田地裏揮汗如雨地勤奮勞作,哥哥姐姐們也盡量幫助家裏幹一些種菜、除草、拾柴、喂豬、喂雞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因爲全家總體收入有限,所以必須堅持勤儉持家、省吃儉用才能維持全家人簡樸的基本生活。自然,母親自制月餅也是勤儉持家的一項舉措。
1960年那一年,我們家鄉先後遭受了嚴重幹旱和洪災等,我們家和好些人家一樣缺吃少穿,但大家瓜菜代糧,勒緊褲腰帶過緊日子,抗災救災,恢複生産,堅忍不拔。
這年中秋節,爲了讓全家人能夠吃上月餅,母親把想方設法積存起來的少量黃豆炒熟,用石磨磨成粉,再加入很少的紅糖水,攪拌成月餅餡;将爲數不多的小麥磨成粉,發好面,再打好堿,反複地揉搓成空心圓面團,包上月餅餡,并将這些做好的圓面餅,放進木刻成型的月餅模型内,壓制成“月餅”的模樣,然後,再用文火慢慢地焙幹、焙熟。如此這般,香甜可口的“家庭定制”月餅就新鮮出爐了。
這年中秋節的晚上,皎潔的月亮又大又圓,亮汪汪的月光如銀沙般地灑落在我家寬敞的院壩裏美不勝收。哥哥姐姐們邁着歡快的步伐,輕快地搬出自家的方桌,闆凳,擺上月餅、老葉茶等好吃的東西。然後,父母親恭恭敬敬地“敬月”,敬月以後,我們全家七口人,圍坐在方桌周圍,開始吃月餅,喝茶。這天晚上,我們全家老小,人人都吃上了兩塊小月餅。
雖然,這些月餅是如此的簡陋、樸素。但是,我們卻興緻勃勃,邊吃邊談。時至今日,我還會清晰地記得父親教導我們兄弟姐妹要刻苦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的神情,以及母親慈祥的微笑和小妹吃月餅時天真活潑的模樣。我們都說,這月餅又香又甜,好吃極了,簡直令人回味無窮!
自然,随着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更随着我的哥哥姐姐們長大成人參加工作,我們家逐漸擺脫了貧困,過上了較好的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時,母親依然如故地要制作月餅。當然,月餅質量水漲船高,增添了用臘肉、花生、水果等做餅餡的月餅品種。固然,這些月餅依然簡陋樸素,但是,因爲是被全家“私人定制”的,所以非常适銷對路,受到全家人的厚愛。
光陰荏苒,64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滄海桑田,早已物是人非。我母親在20世紀80年代因病去逝,駕鶴西去。我們兄弟姐妹也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紛紛離開了老家,有的去了四川其他市縣,有的去了廣東,有的去了上海,小妹去了歐洲某國。
歲歲中秋,今又中秋。歡度中秋,月餅必不可少。數十年以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我們,先後品嘗過花色品種繁多,價格檔次各異的月餅,其中,自然有制作精美,價格高的離譜的月餅。也許是因爲心理因素,或者生理因素口感失衡吧,總之,在我的心靈深處固然認定:我的母親親自動手制作的月餅,是最爲脍炙人口、“過口難忘”的月餅。就連我的小妹也說,1960年的中秋月餅,是她吃過的最好吃的月餅。
我們懷念母親自制的月餅,并不是要說“過苦日子要比過富日子好”,不,并非如此。
我們懷念自制月餅,是眷念艱苦年代貧困家庭那種濃濃的親情和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
家制月餅帶給我太多的缱绻情愫,我想:歡度中秋并非一定要有高檔的月餅,隻是需要有關的親人都歡聚一堂,品嘗簡陋樸素的自制月餅,喝大碗老葉茶或者自制的葡萄酒,一邊叙談,一邊賞月,那溫馨祥和的氛圍,也許才是中秋佳節本來應有的滋味兒吧!
本文正文字數1560字
2024年9月6日
作者簡介:喬德芳,女,漢族,1954年9月13日出生于四川東南部某小山村,曆經上學讀書、農場勞動等,上世紀70年代被招工到某國企工作,2004年10月退休,現定居樂山市五通橋區。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有關報刊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