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文化5月5日電(特約記者:藍天 覃勳)爲了揭開“神王山”的秘密,2024年4月20日,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專家組在扶綏縣渠黎鎮碧計村岜甯屯,進行駱越祖居地文化田野調查,發現了各類文化遺物地點,特别是古駱越人稻祖神的文字遺存,破解了“岜芒朝”神山的文化密碼,碧計村被認定是古駱越稻作文明的又一重要發源地。
圖片說明:稻神王山(岜芒朝)遠眺
2024年起,爲了賦能助力壯族地區的鄉村振興工作,廣西駱越文化研究會先後開展了對駱越祖居地文化康養資源田野的調查。扶綏縣渠黎鎮因爲是中國野生稻基因多樣性的中心,又發現了舊石器時代舂稻谷的隕石舂臼,因此被列爲調查的重點地區。在碧計村岜甯屯,一座壯語稱爲“岜芒朝”的石山,引起了專家組的注意。“岜”在壯語中意爲石山,“芒”意爲“神”,“朝”爲王,“岜芒朝”意爲“神王山”。“岜芒朝”山勢座東北向西南,西南面曾是野生稻廣闊分布的汪莊河濕地。
圖片說明:專家組發現古駱越岩畫文字圖案
獲取考古密碼似乎近在咫尺。爲此,專家組一行不畏艱險深入“神王山”中的密林調查,在一處山崖發現了一組赭色的岩畫圖案。古人通常把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蘸上,在天然崖壁上直接刷繪出神奇的畫作。“初識壁面認前朝,色自丹丹迹未凋。鬼斧神工輸技巧,風吹雨打猶鮮妍。”令人歎爲觀止的是,經過如此久遠年代的風吹日曬雨淋,壁畫的顔色仍然鮮豔奪目,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迹,也給人們留下了許多謎團。
圖片說明:駱越古岩畫文字“芒”(神)字細部
從現場發回的圖片來看,該岩畫圖案造型獨特,構圖飽滿厚重,風格簡潔質樸,色彩曆經千年風雨洗刷依然鮮豔奪目。專家初步推斷,從岩石上斑駁的程度分析,這一赭色的岩畫圖案,理應比左江沿岸的花山岩畫年代更爲古老。其中一個人形符号最爲清晰:她的兩手和左江岩畫雙手上舉的形像不同,是雙手向下握拳,兩手旁各有一點,使圖案更爲抽象,如同一個“雨”字。這個字在水書字典中有記載,讀音爲“芒”意爲“神”。這個古駱越文字“神”字的标識,表明“岜芒朝”在古駱越時代就是備受先人膜拜的神山,使我們得以一窺過去在中國南方盛行一時的原汁原味祭拜儀式。
圖片說明:圖爲岜甯屯稻神廟
專家組在岜甯屯考察期間,還發現了一個供奉稻神“谷母夫人”的廟宇,在壯族民間信仰中稻神“谷母”又稱“娅王”。這座廟宇的柱礎雖然是明代風格,但是稻神“娅王”崇拜的年代可以追溯到駱越時代。
圖片說明:三哈屯岜賴駱越根祖祭祀遺址
壯族著名古籍《布洛陀經詩•唱郎漢》中就有“大田娅王造”“鴨雞祭娅王”的記載。無獨有偶,碧計村在壯語中的意思就是“鴨雞村”,鴨雞祭稻神是岜甯屯的古老習俗,稻神“谷母”就是“娅王”“芒朝”,“岜芒朝”就是稻神王山,岜甯屯是駱越稻作文明的紀念聖地。
圖片說明:岜甯屯掠影
業内人士認爲,碧計村三哈屯的“岜賴”山是駱越岩畫的根祖地,三哈屯又是104歲的紅軍老壽星吳西老将軍的故居;駱越根祖地文化、長壽養生文化的雙重疊加,以及蕩氣回腸的岜甯駱越稻作文明紀念聖地,堪稱是鄉村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鄉村“文史+”記憶産業發展重要的開發對象,亦是新時代助力賦能“鄉村振興”重要文化富礦資源。
劉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