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記得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展開的那幅畫卷。它不知引以多少普天下華人爲之振奮和驕傲。但你可曾想到有這麽一個人、這麽一個團隊在叱咤風雲五千年、根深葉茂造福華夏子孫的龍脈風水版圖上,即時便将扯開一幅更爲壯闊恢宏的驚世長卷龍脈中華——萬裏江山圖她将作爲國卷等待着你,等待着我,等待着他…….

龍脈——“萬裏江山圖”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一幅傳統國畫長卷。她是出自一位從事野外地質地貌工作四十餘年,輾轉華夏山川無數次、用心、用血、用大半生的苦難、以一個地質工作者獨有的眼光和認知、進行立意、構圖,以自己的用筆、用墨方式寫出來的,并将龍脈情結融入龍之體、龍之魄、龍之神。它傳遞诠釋着一種華夏社會能順祥發展的密碼,即:五千年文化能連續,五千年民族能聚首,五千年國運能強盛均與這條真正的華夏山川龍脈有關。

作者這裏僅用九個小标式。一篇短文論述“萬裏江山圖”主山人的其人其事,可能還會顯得倉促。但有一點可以自信,人們一定會聽到在華夏奔騰的群山大川中最爲純真的原生态樂章,看到一個華夏子孫在曲折向前大氣回蕩的龍脈血液裏,流淌着一種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大山之子

文/張宛成

一九四零年陰曆三月二十日子時

總是那樣的迷人美好

充滿遐想

充滿向往

萬籁俱寂的夜晚

一顆耀眼的新星

它劃出一根長長長長的線條

穿越時空

穿越華夏

墜入大地懷抱……

童年的山人

在戰火瘡痍中奔走

童年的山人

很早便在母親所在的

抗日聯軍中成爲一名

沒有編号的戰士

童年也給他留下了

太多太多的槍聲、炮聲、轟炸聲

大地在震動

城市在燃燒

孩子們哭着、喊着

媽媽……

成長是幸福的

因爲他越來越眷戀

自己的家鄉

戰争結束了故鄉解放了

漫山遍野開滿鮮花的山崗

更加地鮮豔更加地燦爛

有時他經常坐在小小的山頭上

看着天邊翻卷變幻着的五彩雲朵

一會兒像這

一會像那

情不自禁地折根枝條

在地上東劃西劃

捉摸着一個個樣兒……

但成長又是痛苦的

随着長大

他遺失了不少童心

生活像一位嚴峻的老師

指點着他規範着他

他要幫撐家裏管這管那

有事沒事地爲母親分挑擔子……

爲了謀生

十七歲的山人

穿上了一套并不合身的工作服

據說這份工作

天天遊山玩水

真有這樣的工作嗎?

還一臉稚氣的山人問着媽媽

孩子!

媽媽心疼地摸着已懂事的孩子頭說

你是去養活自己

可不是玩山玩水……

後來他才明白這叫地質工作

翻山越嶺去找礦

開始的三年

山人沒有回過一次家

整天在興安嶺原始森林裏轉着

陰冷、潮濕、蚊子、小咬、牛牤……

寂寞枯燥成了一種習慣

風餐露宿是一種生活常态

當整個世界隻剩下

小蟲的嘶鳴時

漫山遍野金黃色落葉

是大自然給他的

最好的禮物……

接下來

祁連山

黃土高原

巴丹吉林沙漠

河西走廊……

終年與雪山、荒野、沙漠……

酷熱、嚴寒、饑渴……

在一起

一天

他望着 連綿不絕的群山

藍天翺翔的山鷹

總覺得群山之中藏着無窮的奧妙

他開始發現

厚厚岩層中記載着

離去日月星辰的痕迹

大地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山川是一幅賞不盡的畫

在這寂靜的山坳裏

偶爾會吹來幾陣山風

他像躺在母親懷抱裏

那樣品味着思量着……

山人

憑着對祖國山河的好奇

憑着一種天生對繪畫的興趣

在這段漫長的野外地質生活中

除了完成正常找礦工作

收集繪制了無數的第一手

山體素描資料

爲日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山人在工作中

他得過行業獎

他曾解密隴東泾川地區

曆史上人口下降原因

發現了代号312礦

爲民解難納福

山人這一時代

是付出的一代

山人這個時代的人

也是見證曆史變遷的一代

地質事業是一種發現的事業

也是值得興奮慰藉的事業

當然讓他更爲自豪的還不止這些

星辰交替

一恍便是半個世紀

山人也從一個充滿好奇的小地質

成爲一個業績卓著的老專家

山人走了無數回長征路

跑遍了祖國的大山大水

他也曾無數次與山川暗戀盟約……

可歲月滄桑還是

無情地刻上了

他原本憨厚英俊的臉

回首望

祖國的群山大川依然年輕

可大山的兒子

山人卻老啦……

(二)出乎尋常的選擇

人的生命對每個人而言

都是短暫的

人生的财務賬頁從來就

不允許重複報銷

老天發給的都是一張單程票

因此

對于剩下的一段路

對每個有點想法的人

總會在迷茫中掙紮

這根生命之弦常會被生活

劃出幾道裂口

都會被生活撞出幾聲顫音……

山人也是這樣

不過

不管怎樣解釋

他的舉動總顯得不合情理

甚至還有幾分草率

他完全可以事成而退

他完全可以居功自傲

他完全可以無憂養老

他完全可以樂享天倫……

知道他的

有不少托他辦事

找他投資入股

甚至他完全可以

利用自身資源

開公司、辦廠礦、當老闆……

可這道連小學生

也能輕易回答的題目難倒了他

他答錯了

作出了出乎尋常的回答

在生存法則的選擇題上

他違背常規選擇後者

辭去公職

紮進鬥室

閉門思過

獨自反省……

家人不理解

同事不理解

親戚不理解

朋友不理解……

“大智若愚”

對于這樣的人生抉擇

生活字典裏隻能

去這樣解讀和诠釋

當然在巨人哲學面前

也許他是對的

其實

如果我們把塵世物欲從靈魂中洗盡

露出的島嶼才是本真原色的

一些平常人看似做對的

一些更自以爲

“聰明”的人

往往在騙人的同時

也騙了自己……

一個有智慧的人

一個正直的人

對人生真谛的認識

總是“近曲遠直”

看若無情卻有情……

“你拿什麽愛國

愛國可不是一句空話”

這是山人式名言

絕不是一種政治作秀

更不是一句一文不值的行話套話

他從不誇誇其談

他不張揚外露

像一塊璞玉那樣

内秀、外潔、清野、純美

當代中國

中華大地上演着一幕

波瀾壯闊社會發展經濟繁榮

人民步入小康的世紀話劇

但也确實在這幕壯劇中

挾雜着一些不協調的分鏡頭

功利

浮躁

拜金主義等……

但這畢竟是這壯麗詩篇中

社會發展洶湧大潮中的漂浮物

是正劇中的鬧劇和雜音

無論出台進台

都撼動不了曆史前進的主流

它們終将會歸于零……

不過至于山人

他大半生的地質生涯

體内已儲滿了

冰川、大漠、黃土、群山的崇高

注滿了

長水、遠流、小溪、清澗的柔情

何況對于大山大水

他還有一種不懈的

由天地作證盟約癡戀

他與山與水不離不棄

形影相随生生不息

在他眼中

這個世界上最值得歌頌的是

祖國960多萬平方公裏廣袤土地

和她懷抱的雪域、莽原、

流沙、岩漠

和喘息不止的大江、大河、

星湖、川流

在他眼裏

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是不爲人知

深山野嶺中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

色彩斑斓的岩石和斷層褶皺……

他總想把自己金子般赤誠的心

錘拉成千絲萬線鑲嵌在這個星球

最爲耀眼的東方故土

用一種曠世之戀

在生命日曆上把她激活再現

他想将無數次曾經觸摸過的

連同它們的性格、姿态、

喜怒、哀樂描述出來

看一看是啥樣的

用自己設定的方式構圖

落筆、布線、着色

表達出來山水是啥樣子的

把它獻給祖國

獻給民族

獻給人民……

(三)人要學小馬駒,沒有攙扶自己跑

我們無法考證

人類是什麽時候開始養嬌的

而成爲失去動物本真的異類生靈

但我們知道幾乎

所有動物呱呱墜地時

都是通過自身努力

一次次地摔倒爬起

最終學會行走和奔跑……

在此

我們應爲這樣的生命原質

禮贊叫好

我們也應爲人類本能退化後

進行一場不公平的

物種競争而羞愧……

生命中

我們同樣應該敬佩一種精神

不懼怕第一次摔倒

而把所有的嘲笑和羞愧

埋入尊嚴的土壤

集結希望和力量

爲着最後的奔跑……

不過

山人是個個例

他具備這種生命“強子”

學曆僅僅是初中生

七十年代就獨自出版了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地貌圖說專着

由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

繼而與人合着地質素描

由國家地質出版社出版

并向全國發行

他還完全憑着一種積累愛好

撰寫幾十萬字

長篇小說“青山之鷹”

由延邊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山人又憑着自身努力

取得多項科研成果

成爲改革開放後第一批

被國家評定的地質工程師……

可難以置信的是

盡管在漫長的地質探測生涯

叱咤風雲了半輩子

爲祖國地貌寫真素描

能舞文出書的他

當談起中國畫

怎樣用筆用墨他全然不知

就連什麽叫中國畫都講不清楚

他第一張中國畫是

學着抓筷子那樣抓毛筆畫出來的

直到巨幅長卷創作

這種抓筷式的“山人握筆法”

在他那裏仍然通行

至于後來怎樣……

一點一點

一滴一滴

一根一根

一條一條……

把筆墨化爲神奇是另一回事

在這之前

不知經曆了多少次跌倒爬起……

傳統中國畫對他的印記是深刻的

各種藝術啓迪對他也彌足珍貴

但他總覺得還是陌生

好像與自己的認知不是一回事

甚至像少了點什麽?

在曲折和徘徊中

在矛盾和迷茫中

他似乎發現一縷光亮

看到一位“良師”

它就是自然中的山川

和摔倒後的 自己……

長思後

他孤獨地出發了

他要用自己的理念和思維

用自己的方式

用自己的決心走自己的路

用自己熟悉别樣的、深愛着的

山水原汁

來滋養一種心靈一種藝術……

山人畫法

山人線條

山人筆墨

山人構圖

凝神思慮

行筆如風

以情代筆

意在筆先

去華美

少粉飾

淡淡妝

天然樣……

并且不苟一格在自己的畫中

融入了西畫的表現手法

明暗、色階、光線、透視等等

這些都成了山人質樸無華

恢宏磅礴的畫風

他賦予了山水一種全然不同

新的筆的精神和力量

他賦予了山水一種充沛淋漓

墨的音律和韻味

他說學傳統七法八法

不錯

但藝術觀念創新

技法創新是第一法

七變八變

山水本真結體氣韻不能變

山水與人一樣

有脾氣有嗜好

山水與人一樣

有胖有瘦

有骨有肉

有臉有相

有愛有恨

有悲有喜……

藝術作品是一種個人行爲

是由藝術家個性決定的

但藝術品又是一種社會行爲

具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

藝術品目的是讓别人看得懂的

而不是藝術家無序心智的

發作和強賣強買……

藝術的源泉是生活

沒有生活的藝術是長不出綠葉的

藝術家應該是思想的富足者

心靈的愉悅者

同樣

關在籠中的鳥飛不起來

不是它的本意

是因爲一種傳統和習慣

是習慣解除了它

飛翔的意識和翅膀

藝術需要想象、需要叛逆

藝術也更需要情商和美商

藝術家和畫匠有着本質區别

藝術家在創造一種生活的

認知美和想象美

而畫匠僅是一種乏味的機械模仿

前者在做一種生命接力

後者是傳遞一種陳舊和腐朽……

(四)被江山感涕的子民

時空開創宇海

可謂驚天動地

大自然造就生靈

可謂驚天動地

同樣

一個被江山感涕的子民

也算得上驚天動地……

一個曾經四十餘年用雙腳

丈量大地的一代地質專家

自稱小人物的山人

他不知什麽時候懷上了

“喜馬拉雅”情結

他要跨越這座人類藝術的最高峰

他要狂書中華民族

搏擊世紀風的嶄新一頁

他要上路啦

華夏民族的子孫是最牛的

華夏民族的事業是最牛的

他帶着“喜馬拉雅”情結上路了

他要用對華夏萬裏江山的

空前熱望和生命之愛

用心、用筆綿綿不斷地

訴說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将來

我們說這是華夏文化的博大驅使着他

這是華夏山川寬廣的胸襟

勃發着他

勃發着他深邃的藝術天賦

勃發着他去書寫龍脈江山

這個星球山水藝術之巅的

——喜馬拉雅情結……

上路啦

他真的要上路啦

他要用昨天攀爬過的

溝溝窪窪辛苦爲起點

去重讀山水的

雄偉、精緻

靈動和壯美

用自己創意的

千變萬化的線條墨韻

去勾勒再現另一個物質世界……

他明白

隻有丢下無數個過去

才能認識今天

隻有舍去無數個昨天

才能催生新我

才能把小曲譜成交響

才能将細流彙成大江

隻有具備喜馬拉雅志向的人

才有權利去攀登華夏民族的精神屋脊

隻有具備喜馬拉雅情懷的人

才有權利去梳理

去表白傾訴對華夏母親愛的衷腸……

“喜馬拉雅”

她是一幅畫

是一幅畫中的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

她也是一支歌

一支浸透着子民對華夏

山河深沉的歌

“喜馬拉雅”

她更是一首詩

一首赤子對祖國

大氣回蕩無限贊美的詩……

這裏也允許

和你一起

從喜馬拉雅出發

随着江山如癡如醉的節拍

一起走進看不見盡頭的江山圖

去尋找

去尋找“喜馬拉雅”

尋找她的巍峨雄奇

尋找她的浩瀚聖潔

尋找她的妖娆和清麗 ……

我們還要尋找沐浴在大自然的

星海日月

尋找裸體山川的本真之美

更要尋找喜馬拉雅主人的世界

當然

或許我們也同時在

尋找自己的什麽……

這裏有青藏高原的神聖

有昆侖的巍峨

這裏有天山的冷峻

有戈壁的浩瀚

這裏有三江源的青春躁動

這裏有一陣陣清涼的草原風……

這裏有成群的高原牦牛

這裏有沙漠駝隊

這裏有可可西裏藏羚羊

這裏還有高山盤羊和藍天

翺翔的雄鷹……

這裏有藏紅色的土房和

滿山翻飛的經幡

它們在雕鑿高原民族的

純樸和倔強

這裏有草原歡舞的朵朵白雲

它們在品味一種新的時代情懷

一種低碳生活的綠色屏障……

這裏還有陽關道外的狼煙

它們仿佛在尋找絲綢古道和

已經飄遠的歲月和駝鈴聲

這裏有可敬的沙海胡楊林

它們仿佛在喚起

一種力

一種思想

一種精神和希望……

當然

這裏還仿佛能聽到山人

小小的鬥室裏

傳出的“喜馬拉雅”女神

襁褓中的啼聲

和她來日的妩媚和高亢……

在鋪開的一張張雪白的宣紙上

他是一位稱職的琴師

不斷地變奏出

像音符一樣清新甜美的旋律和

生動起伏着的

富有節奏的墨韻和線條……

山人的畫雷電轟鳴

似天地初開血色剛成

山人的畫純樸甯靜

似北國邊陲低旋着的白雲……

他把一幕幕真真切切

感動了他一生的大山遠水

通過一次次生命碰撞

跨越一個又一個心靈高地

凝爲思緒

化成春風

鑄就藝術

融進華夏的春土和陽光……

這或許就是他的一種愛國方式

這或許就是他的一種特殊

而又平凡的報國舉止

這是一種情懷、激流

在轟擊心岸

這是一種品質、崇高

在煉鑄瓊漿

凡熟悉畫畫這一行的人都知道

從古至今畫過長卷的人不少

“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

便是突出的一個

今天

在文化藝術走向盛世的今天

各種風格版本的

長篇大作時有出現

十米

二十米

五十米

及至一百米……

國畫

油畫

壁畫

裝飾畫……

就是同名“萬裏江山圖”的

也在克隆重複高溫哺生

但盡管如此

也難與山人的“喜馬拉雅”對話

因爲她是“喜馬拉雅”

因爲有一種無形的瓶頸在制約

一位哲人曾發現一種

叫“土丘”的原理

說土丘隻有數量和面的累加

這是土丘之所以

不能成爲群山的原因……

現時行畫成了一種扒錢工具

創作幾何是一種膚淺的符号

很少有人願意親曆蒼茫時空

甚至儲備一生的膽魄和苦難

去跨越帶有折磨性質的

心理、生理海溝……

山人曾說:

人體是最美的

考量基本功

體現作者最高藝術修養

是裸體畫……

他同樣認爲

大自然是最美的

裸體的江山是最美的

有情感的江山是最難畫的

他用一個地質專家的眼光

一個藝術家的角度

審視地貌、空間和色塊

他親吻江川

感知它的喜怒哀樂

他在追尋古人未曾意識到的

那個時代條件不允許的

山川真美

他在追尋一些人懼怕缺失的

山川真美

他淨化心靈獨辟蹊徑

他師法自然勝于自然……

他說:

人生最大的價值是創造

人生最大的幸運

是成了大山的兒子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

擁有苦難收獲清貧……

我們說:

世界上好山好水有之

但沒有一個國家地質地貌像中國那樣

複雜、偉奇和壯闊……

仍然有條件有能力畫長卷者多之

但像山人那樣有漫長地貌認知

親身感受跋涉攀登的不多

像他那樣用一生的情懷和付出

那樣癡心、那樣瘋狂的沒有……

(五)東方線條

點線面它可以織成萬物

點線面它可以描繪世界

東方線條

它充盈着一種神秘和傳奇

它可以引證好多藝術史話

它可以牽動麻木了的評價……

東方線條

至少可以說

“抽象不是西方的專利”

它早在這塊土地上

被我們老祖宗玩成絕活

在書山畫海裏馳騁奔放……

東方線條

在這塊土地上不知有多少人

拜倒在腳下

也不知有多少藝術聖徒

作爲圖騰虔誠敬仰

山人也是這長長朝聖隊伍裏一個

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地走向遠方

走向人生聖潔的文化殿堂……

山人他說:

其實我不是在畫畫

而是在寫畫

畫中揉入東方線條的

鋼筋鐵骨

柔美靈動

表現山體

表現水流

表現自然萬物……

我們說

山人在用線條

雕鑿江河

雕鑿高山

雕鑿大漠……

他也同樣在用線條

雕鑿生命

雕鑿時空

雕鑿日月星辰

他在雕鑿自己神聖的坐标

雕鑿自己人生宏偉的金字塔

他在雕鑿龍脈江山“喜馬拉雅”

山人将東方線條

融入山體

融入岩層

融入秀水

融入白雲

融入生靈

它們在結體轉折中

它們在縱橫自然中

它們在狂風疾雨中

它們在飛鳥驚蛇中……

我們說

東方線條的 “萬裏江山圖”

她是一個巨大的素描王國

這裏有疏密、曲直、剛柔

這裏有長短、縱橫、傾斜

這裏有粗細、頓挫、跳躍……

現在

還沒有人統計過

喜馬拉雅“萬裏江山圖”的

東方線條有多長

但至少可繞上地球數圈……

啊!

一條壯美的東方線條

您在宇海裏探尋遊弋

山人居然要将您砌成一座豐碑

肝照華夏

山人居然要将您寫就了一部天書

大筆塵空……

山人的線條

在角峰林立的雪山

在流動沙海的戈壁

在傷痕累累的黃土梁

在明靜妩媚的哈尼梯田……

啊!

東方線條

珠峰、昆侖是線條

黃河、長江是線條

神聖的國土、海岸線、

大陸架、領空是線條

魂牽華夏兒女的民族合力是線條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線條

龍脈文化更是一根交織在一起

不可分離的——中國線條

(六)擁有辛苦的人 同時擁有偉大

“偉大”一詞

我們可以理解爲

一種創世紀補空白

環球航海家麥哲倫

證實地球是圓的

航天英雄加加林

人類第一個遨遊太空

數學家陳景潤

攻克世界數學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1 +1=2

都可算得上是一種

人類的奇迹和偉大

山人一輩子走進山水

藝術再現華夏江川

遠離功利

甘守寂寞清貧

做畫壇愚公

孕育龍脈“萬裏江山圖”

世界上最壯觀的畫卷

也可稱得上是一種偉大和不朽……

一幅畫收集素材花了大半生

一幅畫創作耗時

四千多個日日夜夜

一幅畫展現一百多個

自然地貌和區塊

一幅畫引來無數高層财團

資深專家和普通人的

默默關注和等待……

“萬裏江山圖”

她似一座座真切的山轟然而立

她似一條條奔流的川橫空直瀉

面對一個小小小小局部

一位土耳其藝術家啞然驚愕

興奮地說

上帝啊!

china

這不是960多萬平方公裏山河的

微縮版

可見這個小人物不小

這個微縮版不微……

這是一種藝術與真實的互動

這是一種浪漫與意象的變奏

“萬裏江山圖”

是一幅開滿生花筆意

華夏民族龍脈情結的風水畫

她無處不流露着山山水水的

激情、風韻

她無處不閃爍着華夏兒女的

智慧、光芒……

它是一種星象

一次人與天地的相生和奇遇

它構築的是一座無比壯麗

永遠炫耀在華夏民族子孫和

世人心目中的璀璨藝術長廊……

生活已經證明

山人是個藝術心智的拓荒者

山人是個物欲利益的犧牲者

山人又是一個

弄潮人生的幸運者和

精神世界的富足者……

生活也已經證明

自作聰明的人

永遠不會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

失去最多的最終得到最多……

在尋找攀登的路上

在付出勞累的路上

隻有像山人那樣的人

才有幸呼吸到如此富庶

來自莽山野水的藝術純氧

也隻有用辛苦釀成的美酒

才 會如此的純真和芳香……

山人的精神使人敬畏欽佩

山人的藝術令人仰止陶醉

藝術的本質應該是

一種有意義的創造

一種對生命奧秘的揭示和理解

藝術的社會功能是給人

一種美

一種樂

一種力……

老子的學生問得好

“人生什麽最快樂”?

老子曰:

“人生最快樂的事是

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

山人畫“萬裏江山”

做了件自己想做的事

他是最快樂的

不僅他快樂了

周邊的人也快樂了

這就是藝術價值存在的分水嶺

這就是一個活着的人的價值

活着創造着

活着快樂着

或許這就是天底下

所有強者最完美的人生哲理……

曆史是公正的

它最終會對每一個曾經活過的人

進行判決

但唯一不變的是

擁有辛苦的人

同時擁有偉大。

(七)畫桌上的“遵義會議”

當山人心中的“喜馬拉雅”

情結還在燃燒

當龍脈“萬裏江山圖”

還在腹中萌動

便有人打着主意做着甜夢

也有人在嗆聲掄起棍棒……

說畫好不在大小

這樣的巨畫意義不大

沒錯

畫的大小與畫的身價确實無關

但巨畫小幅各占價值天平一端

地球如果隻有儲油罐那麽點大

就沒有意義了

長城如果扁擔長一段

也就那麽回事……

但一切真正沒有意義的

人們不願看到的

總是與私欲、貪黩、欺假

内容枯燥

筆墨僵化

觀念陳舊

意境貧乏

千人一向有關……

與一抹靠裝腔作勢

在權利場上搏殺

混個充滿血腥味的

證書、資格有關……

而龍脈“萬裏江山圖”

沒沾一斑冷色調銅鏽的光

這裏隻有對江山的感激和膜拜

對祖國對人民的感恩和寬容

隻有滿面清風,仗義肝膽

隻有感動中國的

從作者心底噴發出來的摯愛

一種對民族對曆史的責任

和舉着一支燃燒着自己的

生命火把與永遠嘹亮

長鳴不息的沖鋒号角……

有人說

藝術作品是一種個性張揚

一種思想沉澱和靈感爆發

沒錯

但我們同時認爲

一個優秀藝術家

首先要有生活養料和思維導向

有社會責任性,人民性

然後才有個性,藝術性……

我們還認爲

國人體内本來就流淌着

祖先的血液

先人的血液不是叫我們用來

沉澱凝固

而是讓我們繼續

在這塊神聖的大地上

奔流激蕩……

有生活的藝術才有生命

有生命的藝術才會感人

我們想這是千古難撼的

常理和價值趨向

什麽叫藝術

什麽叫作品

作品是作者身上流下的汗

藝術是作者心頭滴下的血

“藝術是苦難中來的”

這是位已離世的畫壇泰鬥

我國頗有聲望的藝術家

一句聲嘶力竭的肺腑之言

他不阿的秉性

是畫壇的魯迅

他還倡導

要創新,要叛逆

大師們的思想

也是曆練“萬裏江山圖”的精神 動力

是我們瞄準藝術皇冠的準星和方向

(八)一種奔向大海的力量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個體

但可能有相對完美的團隊

山人是個從來不懷疑自己

是個沿着認定方向走的人

同樣

在山人身旁

有一個自發參與的團隊

聚集着一些不求回報

甘願付出的人

朝着一個方向前進……

這裏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這裏有事業有成的企業老總

有著名院校的在校學生

這裏有初出茅廬的銷售高手

有曾與他一起工作的老兄老弟

還有不知姓不知名的

甚至不清楚山人在鬥室裏

忙些什麽的普通老百姓

當然在這個團隊裏還聚集着

一些文化人和社會名流

有中國文聯知名作家詩人和畫家

有政府來訪人員

有投資公司老總

有國畫院學術委員

有外籍華人藝術家……

他們都在被一種精神

感動着激勵着

說實話

在一個各自忙碌的年代裏

能爲被一個人感動

爲一個人事業傾心

并無怨無悔地幫着支撐

是一件

很不平靜

很難理解

很了不起的事……

在他們眼裏

山人不是一位普通的長者

他是一位值得敬重的民族榜樣

在他們眼裏

山人做的事不是個人的

而是大衆的、民族的、國家的

在他們眼裏

在藝術生命的道路上

他在創造一種文化

他在創造一種曆史

他在創造一種時代……

而要完成這般宏業

要用團隊力量

要取真經

需要“唐僧組合”……

好一個“唐僧組合”

在這一“唐僧組合裏”

有身處遠方各地的人

默默地關注和祝福他

有身處境外的異國朋友

飄洋過海的送來關切和問候

有身居要職的公務員

爲他鼓氣和加油……

在這個唐僧組合裏

更有近在身邊的

悟空、八戒、沙僧式人物

他們是一群北漂藝術家

不吃皇糧的朝聖者

貧困是他們身上又一個“光環”

他們在一個個簡陋的

農家院裏、工作棚裏

在零下一、二十度的嚴寒長夜

在幹熱火燎的烈炎夏日

他們從沒有過空調和暖氣的概念

演 繹着自己的藝術人生

同時甘願爲山人的事業做志願者

在唐僧組合山人團隊中

有些志願者大到組織

一次次“遵義會議”

一起探讨學術

一起創新求索

一起維護正義……

小到爲山人堆積如山的廢顔料殼

到處找舊塑料桶……

他們既是唐僧組合的

學術會議主持人

又是唐僧組合會議

義務接待員

他們既是唐僧組合

運作策劃者

又是唐僧組合

外出跑腿人……

在他身邊

更有一幫不起眼的小人物

他們從一個個艱苦的環境中走來

從充滿希望的藝術伊甸園和

未來生活的憧憬中

走向彼岸

走向取回真經的那一天……

他們說

願爲這樣的事業做生命接力

願爲龍脈中華

“萬裏江山圖”助産

要動員社會力量

爲這一文化事件互動

爲這一華夏文明互動

爲這一曆史輝煌互動

要感動天地

與國之脊梁互動

與儒商大鳄互動

與良知的社會人士媒體精英互動

當然他們永遠也不會放棄

與自己的良心互動

自己的國家、民族

自己的百姓大衆互動……

我們也祝願這樣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

唐僧組合

像滾雪球那樣

信心越滾越大

人氣越滾越足

會同從崇山峻嶺中

集結起來的涓涓細流

順着大江大河滾滾直下

奔向大海……

(九)“國卷”狂想曲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

借助太空勘測衛星

可以看到這個星球上的

許多地标式的建築

這可能已經不是

什麽新鮮的事了……

但如果說

它是一件藝術品、一幅畫

可能你會問

是嗎?

不錯

因爲這最有可能的是

山人所作的地球上最爲壯闊

由一人完成的龍脈中華喜馬拉雅式的

“國卷”“萬裏江山圖”

國畫

“萬裏江山圖”

長2300米

高3.6米

總面積8200平方米

對此

已不知“萬裏江山圖”

可以創出多少個世界吉尼斯紀錄

也不知“萬裏江山圖”系列工程打造

它最終會告訴我們什麽?

但我們清楚:

這一切已不是一種神話

而是事實……

山人現象

最能說明一個問題

人隻要敢想

不放棄

不洩氣

或許成功就離你不遠了

山人盡管爲了這份

揮之不去的情結

走在孤獨又熱鬧的

精神物欲田野上那麽久了

可終于迎來曙光

還存下一段不遠的路

便可攀上這座藝術珠峰……

爆響心靈

回饋社會

光耀名族

福蔭人民……

山人現象的出現

再一次證明

“一公斤海水中”蘊藏着

數百噸優質煤的能量……

有人說:

“萬裏江山圖”巨卷

是發生在當代東方世界

華夏民族

走向複興的

曆史時刻的

一段優美的藝術史話

是一種誘人的民族張力

它會迅速進入人們的視線

它會迅速闖入人們的生活

它最終還會

載入曆史

它……它……無數個它……

這些話不多

也不是出于專家權威之口

但在對真理的申辯和認識中

往往老百姓

說得最好

想得最遠

看得最深……

我們也期待着這一天的早日來臨

它會的

它一定會的……

當巨卷問世時

當萬裏江山圖文化城堡巍然聳立時

當“國卷”館開館盛大慶典時

相信

一定相信

它會颠覆一些陳舊的美術理論

它會改變一種塵封着的藝術史觀

它會堆起一排排富有時代符号的

美學新浪

它會開拓無數模式的文化産業理念

和與市場經濟接軌的衆多先河

它會改變一種傳統的

人們對藝術品鑒評的标尺

以及觀衆多元化的欣賞方式

和欣賞習慣

我們說:

山人的所有追求

猶如一支生命狂想曲

山人團隊的所有追求

猶如一支生命狂想曲

山人事業所有的支持者

以及他們的一切付出和努力

猶如一支生命狂想曲

而喜馬拉雅式的

龍脈巨卷“萬裏江山圖”的

打造和問世曆程

更猶如一支酣暢淋漓可歌可泣的

——生命狂想曲

朋友:

讓我們一起舉杯

爲這個充滿誘惑的21世紀

爲這片太陽升起的東方大地

爲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親自

創造着一種神奇和榮譽

創造着一種輝煌和光耀

也爲:

這個曆史

因爲有了我們的存在和創造

這個時代

因爲有了我們的存在和創造

這個民族和國家

因爲有了我們的存在和創造

這個世界和宇空

因爲有了我們的存在和創造

隆起增色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