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光友
春節是辭舊迎新、阖家團圓的傳統佳節,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表達了人們團圓祝福的美好願景,承載着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傳統,凝聚着中國人民最深厚的家國情懷。
春節一般是指正月初一,即一年的第一天。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祭竈神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爲止的這段時間。
臘月二十三是農曆小年,同時也是傳統的“祭竈日”。相傳黃帝的孫子叫“黎”,負責管火,被奉爲“竈神”。竈神被玉皇大帝封爲“東廚司令”,專門監視人間的行爲。竈神平時要把各家各戶一年之中所做的好事和壞事統統都記錄下來,等到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他要前往天庭,向玉帝禀告人間的善惡。到了正月初五,竈神又要回到人間,并根據玉帝的旨意,向各家“賜福”或“降災”。爲了祈求竈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祭竈日”這一天,人們不但要在竈神畫像前擺上供品,點燃香燭,叩頭作揖等虔誠“祭竈”,而且在平時也要尊老愛幼,勤勞善良等好好地表現,以求天神賜福,一生平安。當然,現時人們隻能在某些鄉村或民俗表演時才能看見“祭竈”了。
貼春聯和放爆竹是古代春節時最突出的兩個民俗事項。春聯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的前身是桃木闆制成的“桃符”,起初闆上并不寫字,而是畫門神神荼、郁壘的畫像,用意是驅鬼辟邪。古人認爲桃木能制服百鬼,因此早在漢代就有了制作“桃符”的習俗。公元964年的除夕,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寝宮門邊的桃符闆上題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相傳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從此以後貼春聯逐漸發展成爲廣泛流行的民俗。同時,有的人家還要貼門神、貼年畫、倒貼福字、挂燈籠等,營造熱鬧歡騰的節日氛圍。爆竹最初的作用也是驅辟鬼怪。據南朝梁人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猓惡鬼。”這裏的“爆竹”後來發展成了爆仗、鞭炮。鞭炮轟鳴,歡度佳節,熱鬧非凡。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因環保需要,有關部門對燃放煙花爆竹制定了相關的規定,應當遵守。
在除舊布新的佳節裏,古人不但要辟邪驅鬼,同時還要祭祖、祭神,祈求吉祥如意。祭祖:懸挂老祖宗或逝去先輩的遺像,點燃香燭,擺上供品,由一家之主率領全家,依次瞻拜祖先。祭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等。迎接财神:傳說正月初五财神将降臨人間。這一天商家和百姓都會打開大門,擺上香燭供品,迎接财神光臨,祈求财源滾滾。迎喜神:古時傳說春節時天上必降喜神。一家之主翻查曆書,苦苦尋找到喜神降臨的地方,焚化香表,叩頭作揖,将喜神恭迎到家,祈求喜事不斷、心想事成。
民以食爲天。人們在除夕之前就要殺年豬、磨豆腐、趕年集、購年貨。除夕的年夜飯更是精心烹調:飯菜豐盛,脍炙人口。春節是阖家團圓的節日。許多人千裏奔波,隻爲回家與父母和家人團聚,共享年夜飯,吃出幸福的味道,吃出家的味道。雖然現時有的人家是到酒店裏吃年夜飯,但美食和團圓的主題依然相同不變。如今人們在飲食上講究葷素搭配,健康養生,值得提倡。
守歲迎新。除夕之夜人們歡聚一堂,或喝酒聊天,或打牌娛樂等,歡天喜地迎接新年。自然,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觀看央視“春晚”已成爲了非常盛行的新民俗,值得點贊。
走進新年之後,歡度春節的民俗事項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正月初一,吃餃子、吃年糕。其寓意是辭舊迎新“年年高”。小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輩發壓歲錢,互祝吉祥(自然,在古時“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等節日忌諱是不能違反的)。在春節期間,人們或走親訪友,或閑談聊天,或看演出、逛廟會等,歡歡喜喜過大年。
正月十五,人們舞龍舞獅踩高跷,興高采烈地觀燈會鬧元宵,歡度元宵節。相傳元宵節也是古代的情人節。當時的年輕姑娘因奉行“禮節”,不能外出與男子見面。但是在元宵節這天,姑娘們卻可打破常規,觀看燈會或會情人。據說有所成效佳話不少。
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從央視春晚開播到短信祝福、網絡賀年,再到旅遊、健身等各式過年民俗事項不斷孕生蝶變,受到人們歡迎。尤其是前幾年爲了抗疫,人們宅家追劇、閱讀、雲聚會、網上探親訪友以及雲演出、雲遊戲等,開創了特殊時期歡度佳節的新風俗。文化創新,值得弘揚。
“祝福家人,祝福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和萬事興,國安享太平。的确,在佳節時空中,我們通過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習俗感悟曆史的厚重和責任的重大,涵養家國情懷。有人感歎說時代變了,年味淡了,其實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質不再匮乏,新衣何止新年穿,大餐也不隻是除夕吃。雖然過年的方式在變,但不變的是對家鄉的依戀,是親人間的愛與守護,是對家國情懷、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是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财富的代代傳承。并且這種認同與傳承,始終激勵着人們爲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而積極向上,奮力拼搏!
本文參考資料:
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彭方編著《世界各地節日文化與民俗百科》 定價:20元
2、南海出版公司(2013年11月第1版)《家庭書架》編委會編著《不可不知的民俗全書》定價:24.9元
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大喬編著《圖說中國節》定價:32元
4、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陳婧編著、張佟插圖《中國節日故事》定價:17.8元
本文正文字數1950字
2024年1月22日
作者簡介:榮光友,男,漢族,195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區。1971年被招工到五通橋鹽廠工作,1974年參軍,在西北某軍區部隊服兵役,退伍後,先後在峨眉山鹽化集團、和邦集團工作,中共黨員,高級政工師,成人教育大學文化,2013年6月退休。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從事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作品散見于有關報刊雜志。最近幾年,先後在《北京文學》《望月文學》《沫水》《成都商報》等發表小說、散文、評論等60多篇。現爲《望月文學》特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