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台是伴随着中華文明的誕生而誕生,伴随着中華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硯台是綜合藝術體,它集詩、書、畫、金石篆刻于一體,濃縮蘊含了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及價值理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世人正确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極好教材,所以,重視和研究硯台的古往今來和它所承載的豐厚的曆史文化信息是當前塑形鑄魂的重要課題。
據姜寨遺址發現出土的(現展陳于陝西曆史博物館第一展廳,是迄今爲止發現最早的一套完整的繪畫用具,由石硯、研磨棒、顔料、石蓋及陶水杯組成)研磨器推算,
西安博物館展姜寨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研磨器
硯台有五六千年的曆史,有兩千年的輝煌,期間,它伴随着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發展,受到了上至皇親國戚、王侯将相,下至醫農工商、名伶藝伎的喜愛。就器物而言,曆史上能得到帝王将相、達官顯宦、文人學者、才子佳人以至普通大衆廣泛而深度參與的的器物,硯台應居首位。硯台爲什麽這麽受追捧,主要原因是它通體散發着生活、民俗、文化藝術與家國的信息,是衆多古玩中傳統文化含量和家國信息最豐厚的載體。
一、硯台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創作來源于生活。并強調,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硯台這種使用品兼藝術品的文房用具,同樣也來源于生活,并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高于生活。據考證:硯台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起初,他與生産生活中研磨谷物的研磨器沒有什麽區别,人們爲了生活的需要,要碾壓谷物,勞動人民在生活中逐漸創制了谷物研磨器,當人們解除了溫飽問題以後,便有了對美的追求,對精神的追求,對難以抗拒的自然災害希望上天保佑的祈求。再後來,随着中華文明的發展,人們開始畫岩畫,繪制彩陶,爲了祈求上天保佑開始有了巫術,這些活動都需要研磨顔料的研磨器,人們便從碾壓谷物的研磨器中受到啓發創制了研磨礦物和植物顔料的研磨器,當研磨谷物的研磨器與研磨礦物和植物顔料的研磨器分開使用時,硯台的雛形初步形成,這就是硯台的前身。
春秋戰國時期的研磨器
這個發展過程大約持續發展了二、三千年的時間,爲什麽這種進化發展的過程這麽緩慢?因爲這一時期墨一直沒有誕生,春秋戰國前的兩三千年中,畫岩畫,繪制彩陶,巫術化妝以及在獸骨上寫字一直用的是礦物和植物顔料,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松軟的墨糊、墨膏、顆粒墨才出現,到這時期,才有了專用的研磨器,比如經過加工的長方形闆樣硯和圓形圓餅硯,比如刻有龍鳳虎熊紋飾的三足帶蓋石硯等。
秦漢時期帶熊紐的長方研磨器(燕山草堂供圖)
秦漢時期帶圓紐的圓形研磨器
漢代三足龍蓋圓石硯(李剛供圖)
到了西漢時期,墨有了進一步發展,生産了可供研磨的騾子墨,墨成了硬塊狀,至此,硯台的形制紋飾才有了一些大的改變,去掉了硯紐。後來人們從生活中的器物和動植物中得到靈感又陸續創制了龜形硯、箕形硯、十二峰硯,比如箕形硯得益于農民生活中使用的簸箕,龜形硯是從靈龜爬行中獲得的靈感,十二峰硯是受神話傳說和山川河流的影響而創制出來的。
唐代 龜形硯(研山草堂供圖)
唐代 鳳池硯
再後來,出現了鳳池硯、抄手硯、蟬形硯、玉堂硯、斧钺硯、荷蟹硯、破冰求魚硯,黃粱一夢硯,李白醉酒硯、二甲傳爐硯等,這些硯台的造型和名字都沒有離開生活,都是受生活中山川、湖泊、器物、動物、植物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而制作出來。
所以,從硯台誕生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來看,硯台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是文人和匠工受生活的啓發突發感想而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它雖源于生活,但在它誕生和發展的過程中,集中和升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使硯台這種具體載體又高于生活,完美于生活。具備了生活和精神的靈性,你像漢代的三足帶蓋石硯,你像唐代龜硯,鳳池硯,你像宋明時期的蟬硯、二甲傳鲈硯等,這些雖然都取之于生活,但其造型又比生活中的器物、動物更加完美和生動,有的甚至更爲誇張和張揚,使其氣場和造型更生動有力,而且還暗含了人生做人處事的道理。
二、硯台來自于民俗文化,承載了民俗文化的精髓,但又反過來傳承和推廣了民俗文化。
縱觀秦漢以來的硯台制式,由于地區民俗的不同,硯台的制式也不同,各個地區的硯匠都主動自覺地吸收了本地民俗文化的精髓,讓硯台彰顯了本地民俗文化的韻味。硯台體現的民俗文化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
一是從硯台雕刻的紋飾體現民俗文化。
如雙獅戲珠硯。這種硯取材于民間舞獅活動,常由兩隻獅子和一個繡球構成。因獅子是百獸之王,有極大威懾力,寓意着消災、驅邪、趕走一切災難,有好事馬上就要降臨的兆頭。俗語講:“獅子滾繡球,好事在後頭。”後來硯匠就将獅子滾繡球和雙獅戲珠的紋飾刻在硯台上,目的是爲學子預示吉祥,但此種硯式問世後頗受歡迎,争相購買,由此,漢民族的這種民俗文化也通過硯台傳到了其它少數民族。
如龍舟硯。相傳當年楚國老百姓在得知屈原投江後,紛紛駕起自家的小船在江中追尋,并沿途不停投粽子飼魚,以怕它們傷害屈大夫的身軀。後來就形成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的風俗,還加入了祛病防疫的内容。唐代的匠人從南方這種地方民俗中得到啓示,設計了中國神話故事龍舟硯。
元代 龍舟硯(汪海供文圖)
古人硯作舟形或以硯寓舟例子還有很多。唐代就有舟祥硯;宋代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有《謝章伯益惠硯》。詩曰:“硯與筆墨乃舟船,論功次第誰能攀。”硯爲學海之舟。學習是件辛苦的事情。“吾兒磨盡三缸水,隻有一點似羲之。”“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書山有路勤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在古人苦讀求取功名的路上,硯是苦渡之舟,亦是“直挂雲帆濟滄海”之舟。
再如金蟾硯。金蟾硯的紋飾取材于劉海戲金蟾的典故,據傳“呂洞賓弟子劉海功力深厚,喜歡周遊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長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金蟾爲将功贖罪,使出絕活咬進金銀财寶,助劉海發散錢财造福世人,于是世間便有了“招财蟾”“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傳說。明清時期的制硯匠人從此傳說中得到啓發,制作了金蟾硯,制作金蟾硯名氣大、傳播廣的是清晚河南陝州人馬寨人王玉瑞,他造的金蟾硯融民間木版畫、剪紙紋飾、鍾鼎瓦當金石文字于于一體,改唐以來箕形無蓋硯池爲上下盒式創制了盒式金蟾澄泥硯,這種創新不僅使蟾的造型更加生動立體、古拙傳神,還達到了盒式寶墨的效果,于1914年巴拿馬博覽會獲獎。
清代盒式澄泥蟾硯
如鳳羽硯。該硯出自雲南大理鳳羽鎮,這裏是白族人生活的故鄉。此硯帶有濃郁的雲南特色,硯額上刻有兩隻翻飛的蝴蝶,這既是白族人情感的傳統符号,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美好見證。
清代 鳳羽硯(汪海供文圖)
二是從硯台的起名和制作技藝體現民俗文化。
如虎頭鞋硯、三羊開泰硯、五福捧壽硯、喜報三元硯等等,這些民俗硯,都是幾百年來約定俗成的紋樣,其紋飾所表達的思想意識意都較爲吉祥、美好,看到這些紋樣,就能想到它美好、深邃的寓意,思想上就有所感悟和啓發。另外,不同地區制作硯台的技藝也不同,如山西降州明代制作的黑包紅牧童硯、獅魚硯、竹節硯充分利用了朱砂和漆、瀝青的調和技藝。
明代 澄泥牧牛硯
明代 澄泥獅子硯
江浙一代的漆砂硯是以一種輕細金剛砂調和适度的色漆髹塗于木質硯上制成,同時還加入了嵌寶工藝,具有輕便和美觀實用的特色。顧廣圻《思适齋集》中說:“若此漆砂有發墨之樂,無殺筆之苦,可與端硯比美”。盧氏也曾在漆砂硯作銘道:“日萬字墨此可磨,得之不複求宣和”。金農爲漆砂硯作銘道:“恒河沙,沮園漆,髹而成,研同金石,既壽其年,且輕其質,子孫寶之傳奕奕。”
明代 嵌八寶漆砂硯
四川的烙花工藝用在硯台上,各種花卉、人物在硯上栩栩如生。貴州把做金銀錫首飾的技藝用作制作金銀錫硯台,還敲上了各種民俗圖案
從以上諸種硯飾和制作工藝,可以看出硯台承載了不同地區的民俗文化,這些帶有民俗韻味的硯台通過社會流通後又年複一年的弘揚、傳承、擴充了各地的民俗文化。所以,硯台是承載、赓續、傳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硯台吸納了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又負載了中華文化藝術符号,人們在流通、使用、收藏硯台的過程中又彰顯了華夏文明的輝煌
硯台從它誕生以來,它的制式、紋飾和銘文就逐漸體現和負載了大量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信息,考研秦漢以來的硯台的制式、紋飾和銘文,大多來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古代經典文學、曆史典故、圖騰崇拜。表現了人們對天地的認識,對龍鳳等圖騰的崇拜、對神靈的敬畏,同時還表達了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樂于奉獻、廉潔奉公、崇尚孝道等方面的志向和情操地追求。
比如秦漢時期的闆硯,爲什麽闆硯是方的、鈕是圓的、或者既方又圓呢?這就是受中華上古時期天圓地方、天人合一思想的啓發和影響。同時,這種形制也啓發告訴人們處事要外圓内方,無論在什麽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鼎持方正規矩做人的原則,對人對事要寬大爲懷,不可盛氣淩人。這就是硯台不言而喻靠自身制式、紋飾呈現的文化含量。
漢代 方形帶銘文研磨器(品曜館供圖)
秦漢硯台還有不少雕刻龍、鳳、虎、熊等動物形象的硯台,這些硯台它彰顯了中華民族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圖騰崇拜,大家有借這些大型動物的力量來達到自身理想和願望的目的。
漢代 三足虎腿圓石硯
再比如晉隋、唐宋硯台的制式和紋飾的造型也都無言的承載了文化藝術信息。
比如晉唐硯台的張揚飽滿、自信威嚴,宋代硯台的内斂瘦削、挺拔圓潤,這些特色分别代表了不同時期的社會追求和人們的價值文化藝術取向。晉唐的辟雍硯和宋代的蘭亭硯其造型和紋飾更體現了文化藝術内涵。這兩種樣式是怎麽體現文化藝術信息的呢?據《禮記·王制》記載:“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辟雍爲國立大學,泮宮爲諸候國中大學,辟雍和泮宮都是古代的國家高等學府,也是按時舉行祭祀、慶功等多種禮樂活動的場所。辟雍中央爲高台建築,四面環水(圓環),而諸侯泮宮等級遜于辟雍,僅有三面環水(半圓環)。如鄭玄所說:“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漢書·郊祀志》"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後泛指學宮。東漢蔡邕《明堂丹會論》:“取其四面環水,圓如璧,後世遂名璧雍。”此時,漢代創作的三足硯已不大适合晉唐時期文人大量抄寫用墨多的現實,文人希望有儲墨多的硯台問世,于是文人和匠人受此影響,改良和合作創制了辟雍硯,并負載了其傳統文化内涵。這種辟雍硯當時之所以受到歡迎,一是儲墨多,二是又與宮廷的學宮有關,三是制瓷業有長足發展,給辟雍硯的創制提供了先天條件,就此富含文化韻味、文人士大夫喜歡的辟雍硯就應運而生了。
晉 鋼胎辟雍硯
南北朝 三十六足辟雍瓷硯
蘭亭硯和辟雍硯一樣,是受王羲之蘭亭雅集的的影響而創作出來的一方硯台。據資料記載: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在今天浙江紹興蘭渚山下的蘭亭,進行了一場名爲“修禊”的傳統活動,目的是祓除疾病和不祥。在這次雅集活動中王羲之組織搞了一個小規模酒會,酒令是“曲水流觞”——四十一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觞在誰的面前停滞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雅集玩得很有雅趣,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畫士飲酒賦詩,彙詩成集,遂成《蘭亭雅集》。雅集時王羲之還乘興揮毫作序,序中描繪了蘭亭附近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惠風和暢的景緻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終期于盡”的感歎。此文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此序不僅文字優美,在書法上酣暢淋漓,潇灑流暢,宋代書畫家米芾稱之爲“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雅集圖》(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代 綠端蘭亭硯
宋代文人和匠人受蘭亭雅集和其活動景觀的啓發創制了方、圓形制的蘭亭硯,這種制式的硯台通體體現了雅集的盛況和景觀并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全文刻在硯台上,尤其是紋飾把雅集時景觀、盛況以及雅集時的文人情懷、志向和風流倜傥的氣質都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整硯通體承載了滿滿的文化含量,此硯問世後,受到曆代文人仕大夫的青睐。
還有琴形硯。此硯形從晚唐到近代都有,并長期受到文人仕大夫的喜愛,經久不衰,爲什麽?因爲古琴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它融彙百家神髓,盡展人心深處的恬靜安詳潇灑自在之聲。古代先賢的理想,往往通過琴來表達,伏羲、神農、黃帝、虞舜等均有造琴的傳說,而孔子、列子、莊子等大家也都是琴學大家,所以,人們才說,琴是中國文化的卓越代表。以琴爲硯,其意更爲深遂,其清和淡雅的品格象征文人士大夫淩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态。琴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征,看到一方琴硯就會讓人想象出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癡态,就會想到三國孔明的空城計,諸葛亮淡月風清的撫琴退司馬懿10萬大軍的故事,就會想到劉禹錫的陋室銘等等。琴硯所負載的文化是十分豐厚的。
明代 琴形硯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硯台的起名和紋飾體現了豐厚的文化藝術含量,如:陶公歸隐硯,高山流水硯、吳牛喘月硯、犀牛拜月硯、三陽開泰硯--------等等。這些名字都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另外,硯台的銘文所表達的文化含量就更爲豐厚,可以說,硯銘所表達的思想囊括了儒釋道諸家思想之精髓,常常給世人以啓示和感悟,所以說硯台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符号,又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弘揚傳統文化寓教于物的最好載體。
四、硯台承載了家國信息,它滿身散發着修身治國平天下的光輝思想,是啓發鼓舞教育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立志修爲,養浩然之氣,具責任擔當的最佳載體。
硯台在幾千年的發展傳承過程中,積累沉澱了傳統文化信息尤其是大量正能量的信息,烙印和承載了滿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懷體現的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家庭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和家庭的一種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古往今來,這種高尚情懷極大地鼓舞了士氣、凝聚了力量、振奮了精神。這些沉甸甸的家國情懷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像嶽飛、文天祥、陸遊、範仲淹、戚繼光、關天培、秋瑾、魯迅、方志敏這樣的文人志士立志修身,使他們樹立了治國平天下的雄偉抱負,具備了爲家國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奉獻精神,扛起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任擔當,鑄就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
硯台所承載的家國情懷,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和體現:
一是從硯台的制式和紋飾來看它承載的家國情懷。
如:蟬形硯。蟬形硯在宋元明清時期尤爲受寵,爲什麽蟬硯
這麽受寵,因爲蟬代表了高潔和風骨。中國人自周朝以來,尤爲重視和推崇一個人的人格力量,尤其欣賞和重視一個人有沒有風骨,有沒有以百姓之心爲心、以天下爲己任的使命感,當國家危亡時有沒有大節。太宗名臣禦世南在詠蟬中寫到:“垂髓引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暗合了虞世南崇尚蟬高潔清遠的品性,表達他自覺不依憑權勢和捧場來獲取私利的爲官之道和高潔耿介的性格。由于蟬的這種形象,所以,曆代文人仕大夫大都崇尚蟬形硯。
清代 玉質蟬形硯
如抄手硯,從硯台的這個名字一下子就啓發人們想起了做人要有操守。操守是指人的品德氣節,一個人立身行事要有骨氣,操守是爲人處事的根本,在人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王昌齡的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表達了自己堅貞的操守、光明磊落的品格。
宋代 抄手硯
如荷蟹硯,表面上是硯台的紋飾名字是荷蟹,實際上它所啓發和表達的是“和諧”,讓人們懂得和理解和諧的重要性,無論是于國于家,和諧能生太和之氣,能聚力強國,聚力強族,聚力富家。國和邦泰,族和昌旺,家和事興。和諧表達了人們對家庭、社會、國家、民族和人類和諧統一的崇高追求。不僅是文化的表現,更是家國情懷的表現,它會讓人們在優雅的欣賞中受到滋養。這種特殊的文化意蘊,能引領世人走向人性和自我的升華以及完善的生活方式,達到甯靜平和的生活狀态。
清代 錢大昕銘荷蟹(和諧)硯
如蘇武牧羊硯。蘇武是西漢的大臣,他曾奉漢武帝劉徹之命出使匈奴,但因爲匈奴與漢朝不合,被匈奴的大單于扣押。匈奴的大單于很看好蘇武,認爲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于是一直想要招降蘇武。蘇武無視單于的威逼利誘,一心隻想返回漢朝。經過十九年不屈的鬥争,蘇武最終返回了漢朝。蘇武的“家國情懷”首先表現爲愛國之情。蘇武十九年持節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朔風凜冽,無法凍硬他的愛國熱腸;胡茄幽怨,無法軟化他的愛國衷心。歸漢之日,新娶的胡女的眼淚留不住他;小兒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是他的心中沒有妻兒嗎?不是,隻不過,在他心中,“國”遠比“家”重要。看到這方蘇武牧羊硯能不讓人一下子想到蘇武,想到他以氣節而光照千秋的行爲和精神.
現代 蘇武牧羊硯(網絡供
文圖)
如卧冰求魚硯。該硯雕刻的紋飾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中的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此典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爲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爲孝道經典故事。王祥的這一行爲千百年來一直激勵人們崇尚孝道,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弘揚家國情懷的重要舉措。除此之外,還有端方正直硯、圭璧硯、五福捧壽等等硯台,這些無論是名字還是紋飾都承載了豐厚的仁、義、禮、智、信的家國情懷。
二是從篆刻、漆書在硯台上的銘文内容來看它承載了諸多的家國情懷。
硯台自有銘文以來,就具有衆多正能量的文字的闡述和傳承,表達了深深的家國情懷和意願。可從五個方面來理解硯台所呈現的家國情懷。
1、通過撰刻言志、理想銘非常明确并酣暢淋漓的表達家國情懷:
據《大戴禮記》和清康熙字典記載:周武王硯銘曰:“石墨相着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
據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随筆》卷五《嶽忠武硯》條。記載嶽飛的硯銘:“持堅守白,不磷不缁”。嶽飛這則硯銘取意于《論語·陽貨》:“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孔子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薄;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表達了孔子的志向與操守。嶽飛撰寫此銘的意思是表達自己要嚴守氣節與操守,清白做人,幹淨處世,保持堅硬、清白的本質。表達淡泊、律己、愛民之心,秉持“持堅守白,不磷不缁”的信念。嶽飛遇害一百年後,嶽飛所銘的此方硯台被宋代愛國詩人謝枋得所得,并刻上:“枋得家藏嶽忠武墨迹,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謝枋得與民族英雄文天祥是同榜進士,交情甚笃,他不惜割愛,将珍藏的嶽飛硯贈送給文天祥。文天祥又在硯側刻銘以明其志:“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佛失道自全。”這則銘文和嶽飛的銘文一樣,表達了一種堅守節操,忠于國家和民族,與侵略者奮戰到底的決心。。
宋代 嶽飛銘正氣硯(硯譜選圖)
此硯有三位民族英雄先後言志,深深的表達了他們保家衛國、不怕犧牲,堅守氣節和操守的愛國情懷,他們在反侵略的鬥争中,都保持了清白操守,爲南宋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譜寫了人間最美的浩然正氣歌,他們這種精神極大地激勵了南宋将士的愛國熱情,後來在這方硯的傳承過程中成了愛國主義的極好教材。到此,此硯所表現的家國情懷還沒結束。光緒甲午年(1894年)吳魯任安徽督學時,在皖南得此硯。後來吳魯将自己的堂号“肅堂”改爲“正氣硯齋”。吳魯在他的《正氣齋文稿》中親筆記錄:“餘家藏正氣硯,爲嶽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堅、守白、不磷、不淄’”八字之銘……因名之曰正氣硯。甲午秋,餘得之皖南,如獲重寶。”此後,吳家爲保護此硯又演繹了一曲曲凄美悲壯的愛國故事。
再如明代趙南星有一方爲人稱頌的東方未明硯,其銘曰:“殘月熒熒,太白炎炎,雞三号,更五點。此時拜疏擊大閹。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貶。”銘文表達了趙南星冒死疏劾權奸魏忠賢的決心和意志,這銘文是戰鬥宣言,是他嫉惡如仇、視死如歸凜然正氣的寫照。
2、通過品賞硯式、硯形、硯質受到的感悟、啓發撰寫硯銘來抒發家國情懷。如:
上海博物館藏的袁枚端石圭形硯銘:形如斷圭,質比良玉,君子居之,歸真返樸。袁枚。
曾國藩的玉兔朝元銘文硯硯銘:既堅且潔,不磷不缁。糊塗糊塗,念茲念茲。滌生題,丁卯長至前五日。
清代 曾國藩銘文硯
《西清硯譜》收錄的陸遊素心硯銘:
“端溪之穴,毓此美質。既堅而貞,亦潤而澤。澀不拒筆,滑而留墨。稀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贈我情何極!素心交,視此石,子孫保之永無失”。
清代餘甸活眼端溪硯銘:不學無術誰能假借,何爲結鄰消些閑暇。日就月将觀而化,活眼晶瑩看破天下。
啓功撰寫的硯銘,他借端石質地堅實的特點寫出頗有哲理的硯銘: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靜。并将自己的書房命名爲“堅靜居”并自譽爲“堅靜翁”。
上述硯銘或以硯式述志,如袁枚的圭式硯,借圭式和端石的質如良玉來抒發自己歸真返璞的志向,或以硯飾述志,如曾國藩的玉兔朝元硯,借用“明唐寅的詩句,一人正位山河定,萬國朝元日月明”的詩句表達心機,又用“堅、潔和不磷不缁”來表達自己忠心報國,一塵不染,幹淨做事,清白做人的志向。如陸遊、餘甸、啓功的硯銘都借硯台的材質堅實、至純、鸲鹆眼等石品表達自己“既堅而貞,亦潤而澤。素心交,視此石”“做人堅靜”,“勤學勤觀察,晶瑩看天下”的情懷。
3、通過撰寫囑托、告誡等内容的銘文來表達家國情懷。如:
蘇轼的《邁硯銘》(收錄在《蘇轼文集》),全文如下:蘇轼題邁硯前小序雲:邁往德興,赆有一硯,以此銘之:“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
蘇轼這篇硯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轼長子蘇邁被朝廷任命爲饒州德興縣尉。分别之際,蘇轼将一方石硯贈予蘇邁,并于硯底作銘一首。此銘共四句,句句體現了父子的真情,字裏行間洋溢着教誨和希望,情真意切。蘇轼以硯教子,字數雖然不多,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和寓意卻很深廣,一字一句,都體現了父親殷殷期望和人間至真、至純、至美的骨肉親情。今天讀罷此銘,仍令每一個讀者深深感動。以此教子,何事不成?以此銘世,必澤後人。
明代劉伯溫題端硯銘:端山片石,玉質金聲。蟾班骈趨,鸲眼羅生。堅剛可百歲,子孫可耐久耕。染厥翰兮胎文明,潤厥色兮兆太平。此銘不僅寫出了端硯之奇,同時寄托了劉伯溫一生信守不渝的箴言,要子孫百世相傳,勤于筆耕,染翰揮亳,以昭文明,保天下太平。
清代傅瑩孫綠端門字硯銘:得此硯爾始生,爾今一歲爲爾銘,爾其寶之顯文明。碧翁,傅滢孫。印:碧山。從銘文看表達了長輩對後代殷殷期待和寄托的美好期望。
當代餘閑贈兒高眼抄手硯的銘文:魯兒購硯贈父,問我此硯精否?視之高眼抄手,頓感蒼天眷顧。囑兒朝夕相伴,常研細思領悟。與人高看一眼,對己低調自處。處世秉持操守,方圓進退有度。世事艱難險阻,悟透自有坦途。轉送囑兒自用,永葆世代福祿。字裏行間洋溢着父親對兒子的囑托和教誨,希望兒子尊重别人并學習别人長處,慎獨低調處事,無論什麽時候都要規範規矩做人,都要堅持真理、光明磊落、鼎持操守。殷殷的愛子之情和祈望期盼浸透在字裏行間。
明代 高眼抄手銘文硯
劉世英舐犢端硯銘:犁得端溪石,心存舐犢情。隻留方寸地,好教子孫耕。
4、通過撰寫啓發、感悟内容的硯銘來抒發家國情懷。如:
宋濂端石圭紋銘文硯。此硯端石質地,堅實細膩。硯作長方式,琢圭形硯堂,硯背開圭形覆手,風格端莊甯靜。其銘文爲:圭也辟也,身與研同,磨之濯之,明德斯崇。宋濂爲明政治家、思想家。與高後,劉基并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等并稱爲“”浙西四先生,他的銘文從圭形硯,聯系到圭這種禮器規矩和端石的堅硬耐磨,感悟出人也和圭硯一樣,需要堅貞耐磨,需要不斷洗濯滌刷自己,不斷地修身養性,才能不被玷污,達到明心飲蟬露,崇尚明德的境界。
明代楊繼盛的端石方正醇古硯,硯右側銘文爲:“既正乃方,醇古而昌,君子珍止,終焉允藏。野鶴氏嘲語銘研。”左側和上方銘文爲:“斯硯斯硯,幾經磨研。因方見棄,埋沒多年,人皆厭其古拙,我獨取其粹然。嗚呼噫嘻,甯爲圭方,不爲珠圓。嘉靖庚子焦山繼盛題。”該硯兩則銘文,都受方正醇古硯的啓發來述志名懷,都表達了端方做人,永世不變的決心。同時,楊繼盛還表達了無論經受多少磨難,都會“甯爲圭方,不爲珠圓”的雄心壯志。
麥穗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