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日報社文化11月7日電(朱善永 張曉彤)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後失傳,清光緒時期,在河南南陽盛行并傳承下來。古老的烙畫原是工匠的技藝,是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藝畫、民俗畫。如今,烙畫已由一門傳統手藝上升爲一種精微逼真、鮮活不朽藝術門類,綻放着獨特的藝術魅力,更吸引着無數收藏者競相追捧。

作爲中國傳統技藝——烙畫傳承人的蘇嘉鴻,1978年出生于黑龍江省雙城市,他不斷總結前輩經驗,将烙畫技藝加以提煉升華,形成自己特有的烙畫技法,他的作品既傳承了古典名畫的古樸隽永,又融合了現代作品的寫實傳神,在藝術領域形成了自身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2022年11月,他的作品《鷹擊長空》獲得了天津第三屆全國葫蘆文化藝術節精品展銀獎;2023年8月,作品《空谷白駒》獲得第十六屆山東國際大衆藝術節——中國當代烙畫葫蘆藝術精品獎。截至目前,他已創作出不同韻味的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葫蘆烙畫精品400餘件,并遠銷海外,其中部分精品烙畫葫蘆被國内外收藏人士永久收藏.

每次欣賞蘇嘉鴻的烙畫作品,都讓人不禁沉醉其中,回味無窮。豐富的層次,細膩的筆調,其狀物精微間,諸多人物似乎都有了生命呼吸,濃郁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精妙地诠釋出深邃的古典意蘊和民族情結,給予人一種無法言喻的觸動。

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藝術家熱愛的故土,作爲哈爾濱市作家協會會員的蘇嘉鴻,曾經創作過大量帶着濃郁東北地方特色的文學作品,他小說中豐富的鄉土人情、山川風貌,令他在烙畫創作時産生了許多靈感,積累了寶貴的創作素材,烙畫成爲了寡言的他表達内心的繪畫語言。他相信任何種類的好作品要具有時代風貌,而萬物的靈性就蘊含在他烙筆的設色深淺之中。起落間,那些老屋、草垛上的群雞,停在一旁的拖拉機生動逼真,和諧的畫卷中寓意萬千,東北地區黑土地的風俗地貌和冰雪文化,在他的烙畫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緻的展現。

相對于其他非遺傳承的職業藝術家,蘇嘉鴻卻需要在非常忙碌的公安工作之餘,才能進行烙畫創作,他憑着對烙畫的熱愛和對藝術的執着,始終锲而不舍刻苦鑽研,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他的藝術水平讓專業藝術家也贊歎不已。在取得一定成績之後,他也面臨與其他非遺項目一樣的難題,那就是烙畫在傳承和發展。爲了保障這項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技藝得到有效推廣和傳承,他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方式,全心緻力于烙畫技藝的發展和傳承。對此,文化部門、教育部門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蘇嘉鴻經常會受邀與當地文化部門一起走進社區、校園和校外藝術機構,宣傳和講授烙畫的曆史起源、基本技法、主要特征及重要曆史文化價值,讓更多的學習者沉浸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特有魅力中。


蘇嘉鴻用滾燙的烙筆,層層積染,着手成春,诠釋着自己的内心,展現出虛懷若谷,隽永深邃的浪漫情懷。



用滾燙的心靈,讓烙畫突破原有的局限,開辟出一座嶄新的裏程碑。讓一個小小的民間藝術,走進宏大的藝術殿堂。他用自己神奇的畫筆飽蘸心血,開辟了一片新天地,讓人在他作品中,找尋到了對大自然的迷戀,對故鄉記憶的感懷,在這方天地間,山川、大地上的生靈,超越現實的溫度和高度,躍然其中,喚醒着觀者血脈裏的記憶與感動,讓人沉浸于精神的家園流連忘返......

作者:朱善永 張曉彤

供圖:張曉彤

編審:龔建光 龔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