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大西洋的海风卷着热浪扑进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毛里塔尼亚项目部的窗户,吕克的光头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汗珠的光泽。这个来自贝宁的年轻人正俯身于会议桌,指尖在中法双语的合同条款间快速移动,作为项目部的法语翻译,他擅长在“甲方要求”与“乙方承诺”的缝隙间搭建理解的桥梁。五年的重庆求学生涯,让他不仅掌握了麻辣味的中文,更习得了中国人“将心比心”的处世哲学。当同事用“12号”称呼他时,他总会咧嘴一笑:“在球场,12号是替补;在工地,我可是连接齿轮的润滑剂。”
初到项目部时,吕克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曾让财务主管误以为是来讨薪的当地工人。直到他开口用带川渝口音的中文自我介绍,整个会议室瞬间活跃起来。“火锅底料要油泼辣子才香!”他模仿重庆师傅颠勺的动作,逗得众人捧腹。这种天然的亲和力,成为他化解文化隔阂的利器。某次技术交底会上,中法双方因混凝土标号争议僵持不下,吕克没有直接翻译条款,而是画出配合比示意图,用法语解释:“中国标准强调早期强度,法国规范侧重耐久性,其实就像做面包,有人喜欢松软,有人追求韧劲。”比喻让双方技术代表会心一笑,方案很快达成一致。
吕克从不将自己局限于传声筒角色。他常戴着安全帽深入施工现场,指着预应力张拉设备问技术员:“为什么千斤顶要分三级加载?”这种追问让他逐渐积累起工程知识。一次监理验收时,外方专家质疑钢筋保护层厚度,吕克直接调出施工日志,结合气象数据解释:“上周三平均温度48摄氏度,混凝土凝结速度加快,我们已调整了拆模时间。”精准的专业表述让对方竖起大拇指。项目总工感叹:“他翻译的不是语言,是技术逻辑的灵魂。”
夕阳下的工地球场是吕克的第二个战场。曾是贝宁国家足球队前锋的他,常组织中方员工与属地工人进行友谊赛。他独创的“足球术语教学法”成为团队建设的妙招:带球过人时喊“推进进度”,传球配合时叫“工序衔接”。某次赛后,当地司机巴希尔用生硬的中文说:“吕克教我们,球场和工地都一样,团队不散,才能进球得分。”这种跨越文化的凝聚力,悄然提升着现场协作效率。
虽然不直接负责施工管理,吕克却以独特方式参与着工程血脉的流动。他创建的法语技术词汇表被纳入项目部标准作业程序,他调解的文化冲突案例被编入海外项目管理手册。中秋晚会上,他举着月饼对镜头说:“在贝宁,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在中国,月亮代表思念,但在这片工地,我们共享同一片月光。”此刻,大西洋的潮声与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交织,印证着一种新的可能性,真正的连接,从来不需要站在舞台中央。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