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9日电(记者 蔚楠)在“八一”建军节和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秉承红色精神、不忘历史使命,组织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慰问抗战老兵活动。7月27日-28日,由协会会员、志愿者组成的慰问团走进怀远县,看望慰问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新四军老战士郑志龙、韩士英。为他们送去了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和精心准备的鲜花,表达对抗战老兵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关怀。慰问团成员与老兵亲切交谈,聆听他们讲述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感受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怀远县城的一处简朴小院中,9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郑志龙挺直腰板,向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郑重回敬军礼。阳光洒在他胸前的勋章上,映照出岁月的荣光。这一天又恰逢抗美援朝胜利纪念日,距离八一建军节仅剩五天。

“感谢你们,记得我们这些老兵!”老人声音微颤,眼神却依然如当年持枪时般坚定。

在郑志龙家中,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党支部书记孔平与老人交流时,看到一道横贯胳膊的伤疤赫然呈现在眼前。“这是当年攻打木城圩据点时,被敌军子弹贯穿后留下的疤痕,算不得什么。”老人指尖轻抚伤疤,眼中满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追忆。他缓缓讲述起那段峥嵘岁月,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大家听后深受触动,表达了对老人英勇事迹的敬意。

孔平书记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您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我们会将这份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十余公里外的另一处院落,103岁的韩士英老人同样精神矍铄,虽已至期颐之年,但谈及往昔,依旧神采飞扬。韩士英在新四军担任彭雪枫警卫员,后学习吹军号,成为司令部的通讯兵。

1944年的板桥集战斗中,韩士英站在一个高土堆上奋力吹号,被司号长拽下来仍坚持站回高处,三次吹响冲锋的号角。板桥集战役歼敌千余人,击落敌机一架,韩士英荣立三等功。看着韩士英在吹号时吹肿的嘴,战友打趣道:“小韩吹号吹胖了!”回忆至此,韩士英手指轻颤着抚摸脸颊,仿佛那青春的热血仍在皮下奔涌。

在不断的战火淬炼中,韩士英的胆识越来越大。1944年,他和战友三人奉命到萧县侦察,突然遇到两个日本兵盘查。三人假装顺从,靠近的时候突然猛扑上去,掐住脖子夺枪!“啪!啪!”两声枪响,日本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死了。白手夺枪还打死两个日本兵的事情很快在部队里传开了,彭雪枫连声称赞“好样的!”还叫拂晓报社在报纸上公开表扬。

“我们那时候啊,条件艰苦,但心里想着的都是打胜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老人的话语质朴而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自豪。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老人的敬仰与感动。

“我也没有什么好的礼物送你们,当年用过的武器装备和军功章都捐赠给几个博物馆了。”韩士英遗憾的说道。当听说协会正在收集在世红军掌纹时,韩士英高兴的说道:“我也可以给你们按掌纹!”在儿子韩金奎和志愿者们的帮助下,韩士英与两名向往军队的小志愿者陈少文、徐嘉佑共同留下了象征红色精神代代传的掌纹。

慰问结束后,蚌埠市大慈义工协会的志愿者们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收获离开了两位老英雄的住所。这次慰问不仅仅是对抗战老兵的关怀与致敬,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精神的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蔚楠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