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8日电(通讯员 邵高明)“新渔港啥时候建好呀?这工程可是给我们村里镇上长脸呢!”“通道桥啥时候能通车呀?”每逢傍晚时分,霞关渔港村民李大爷等人总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苍南县霞关一级渔港三期工程通道桥的桥头,关切地询问项目建设进展,眼睛望得出神。
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苍南县霞关一级渔港三期工程,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霞关镇,作为一个以渔港风光闻名全国的“5A”级旅游景区,渔港就是当地村民世代赖以生存的“饭碗”。然而,随着渔业发展和旅游热的升温,旧渔港设施陈旧、吞吐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小镇发展。让渔港重焕生机,成为当地迫在眉睫的任务。
“新渔港初具雏形,不只是我们建设者的功劳,还要多亏了政府、村委和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站在通道桥引桥上,望着眼前道路狭窄、寸土寸金的渔港小镇,项目负责人胡安平不禁感慨。项目团队进场之初,场地问题就摆在面前。项目规划的红线用地994.06平方米,仅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大小,而项目团队需要生产的大小预制构件预计足有3000多件,加上龙门吊等大型施工机械,使场地受限明显。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和霞关镇工作人员打好交道。”胡安平说。
“胡工,镇上人多地少,场地紧张是实情。不过,镇子周边有些零星闲置地,要不我带你们去瞅瞅?”了解来意后,霞关镇范镇长便带着项目团队成员出发。他们先来到项目场地临近的幼儿园,经过和园方协调,可以提供临时会议室,接着他们又来到村西边的海边,这里临近项目用地红线区域,涵盖了苍南县体育局、霞关镇政府以及霞关村等单位的规划用地。范镇长介绍:“这片地地势平坦,离施工现场也近,原本规划用作县体育局帆船基地,现在可以用来堆放一些大型施工材料。”此外,在建设的霞关渔港二期工程基础上,霞关镇政府还特地在护岸道路上划设了宽3米、长200米的区域,帮助解决项目生产和存梁难题。胡安平听罢,心中有了底气。
随着工程深入推进,现场建设所需混凝土又成了制约项目的新难题。团队原本打算使用当地的商品混凝土,但经实地调研,发现当地唯一一家商混站距现场有近20分钟车程,加之项目建设需赶潮水作业,施工时间不固定,商混站经常无法及时供应,建设进度一度受到影响。项目团队不得不另做打算。
面对困境,项目团队提出自主解决的构想,但自建拌和站涉及土地审批、设备采购、环保达标等多重难题,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你们有困难可以跟我们说嘛,霞关渔港可是我们苍南县的门面,必须鼎力支持。”霞关镇政府主动介入,协调将镇上一处拟搬迁的房子改造为拌和站场地。在当地村委协助下,项目团队仅用20天便完成场地平整与设备调试。新建成的拌和站满足了现场临时生产需求。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霞关渔港的灯火就会照亮通道桥施工现场。胡安平常站在桥头,一边监督着混凝土浇注,一边望着远处村民们期待的目光。村民们自发组成的“渔港建设观察团”每天都会记录工程进展,在村民和项目的共同呵护与注目下,一座新的民生工程正在加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