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7月28日电 “6个项目同时施工,12个作业点,最远的两个项目间隔50公里……”刚到岗的金石滩项目安全员张新看着手里的施工清单,对着即将开始的现场安全督察工作犯了难,他找到安全监督部长姜春晓抱怨:“来之前我就料到工作量大,但这么多点位,咱们哪跑得过来啊!”

只见姜春晓不慌不忙地向上划着手机,张新更急了:“我正琢磨怎么规划去现场的路线,你还有心情刷朋友圈?”姜春晓“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你看这个。”屏幕上是103中学项目现场的照片,照片里一处红色圆圈格外醒目,下方标注着:“基坑边违规堆放材料。”姜春晓迅速在对话框输入:“对基坑边违规材料清理转运。”

“这是咱们自己优化的AI小程序,叫‘安全随手刷’,能实现自动派送任务、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姜春晓解释道,“现场管理人员用飞书‘随手拍’上传图片后,AI会自动识别内容,通过智能检索分析出安全隐患,给出隐患类别、整改方式、风险等级和应急措施。接着系统会‘自动派单’,第一时间推给现场管理人员整改,同时我们有相关权限的人员也可以根据现场情况进行‘任务改派’或者填写整改意见。所有数据实时同步到后端,权责清晰可追溯。最后,所有隐患台账能按需求生成监管报表,一键导出随时查阅。”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小程序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肉眼判断不专业、隐患描述不清晰’的难题,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安全管理,咱们的‘朋友圈’也就越来越大了。”

正说着,姜春晓的手机弹出新消息,点开一看,是整改后的现场照片。张新惊讶道:“这么快就解决了?快把小程序推给我,手机一键报隐患也太方便了,不用跑腿就能实现协作,我也赶紧加入这个‘朋友圈’!”

说起这个“安全朋友圈”的上线,要从项目部“两书”工作启动说起。当时党支部副书记侯宁梳理项目管理内容时,发现传统的人工查阅、人为协作沟通方式效率低且精准度不足,他就设想是否能将这些内容整合为一个数据库。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他敏锐地意识到AI技术的潜力,决定将其引入工作——把党建、纪检、合同、质量等内容编成AI智能体工作流,通过设计引导词和智能检索,实现“端到端”智能化管理,全程无需人工干预,还能与各业务部门实现交互,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将各业务系统的监督管理精准定位。

后来姜春晓看到这种模式的便捷性,便向党支部反映了安全管理的难题。侯宁立刻着手优化小程序,将安全管理算法编入系统,几番调试后,“安全随手刷”正式上线。为确保监督时效,他还植入了AI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工作进展,一旦发现问题或滞后情况,会及时预警督促整改,形成从发现、派单、整改到验收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从源头上杜绝“上报后石沉大海、整改后无人确认”的情况。

此外,小程序里还搭建了互动平台,鼓励大家随手拍隐患、提建议。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反馈,及时掌握大家的关注点,不断优化方案,让安全管理更接地气。

现在,张新早已成了这个“安全朋友圈”里的活跃分子,每天打开“安全随手刷”,看隐患、盯整改、学知识,成了他工作的日常。从最初面对几十公里施工范围的犯难,到现在手机一划就能掌握所有项目的安全动态,这个由AI搭建的“朋友圈”,不仅让十几个施工作业点的安全督察工作尽在“掌握”,更聚起了越来越多参与其中的“好友”——从一线工人到管理人员,人人都是安全员,个个都是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