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努瓦克肖特4月29日电(记者龚全元 通讯员:殷虎东)我是毛塔项目部的技术员杨玉翰。自踏上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渔业监测码头的那一刻起,我便知道,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一个让我快速成长、不断挑战自我的舞台。从书本到施工现场,从理论到实践,从懵懂到独当一面,这是我在这片异国土地上蜕变日记。

(一)初来乍到

当双脚踏上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渔业监测码头的那天,我站在码头建设现场,一时间竟有些恍惚。眼前是一片尚未成型的工地,海风夹杂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黄沙在空中翻滚。彼时的我,刚刚走出校园,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却又对未知的工作环境有些忐忑。

“新来的吧?”一个晒得黝黑的师傅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是咱们这里的调度王强斌,别紧张,习惯了就好。”我赶忙点头,却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展开话题。

初入项目部,我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施工流程,协助现场管理。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让我措手不及。第一天上工地,我踩着坑洼不平的便道路面,手里拿着厚厚的施工图纸,听着前辈们讨论着“钢筋保护层厚度”“模板支撑体系”这些曾在书本上熟悉却又陌生的概念,我第一次感受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巨大鸿沟。

(二)从“书生”到“实干”

刚开始的日子并不轻松,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得赶去工地,跟着师傅们一起巡查施工情况。钢筋绑扎、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每一项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可实际操作起来却远比书本上复杂得多。

第一次复核钢筋绑扎时,我按照规范计算数据,却没发现钢筋间距有误。还是强调提醒:“你只盯着数据,没看整体排布,眼睛要学会‘扫’。”果然,换个角度检查,我才发现有几处绑扎并不规范。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地思考强调的话,才明白,施工不仅仅是数据和理论,更是经验的积累,是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脚步去丈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掌握了一些技巧。测量钢筋位置时,我学会了“多角度复核”,支模前,我养成了“二次检查”的习惯。一次混凝土浇筑前,我凭经验判断模板支撑可能存在移位风险,赶忙叫停,经过复测果然发现了偏差,及时调整后才顺利浇筑。那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作为技术人员的责任和价值。

(三)186次丈量,脚下的成长

码头施工每天都有新进展,而我每天总要都要沿着工地走上五六遍,日复一日,我的脚步丈量着码头的成长。186天的重复行走,看似单调,却让我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了如指掌。

最难忘的一次,是在挡浪墙施工阶段。那天,海风格外猛烈,挡浪墙的模板固定出现问题,团队紧急调整方案。我和工人们一起蹲在施工区域,等待狂风结束,立马上去检查加强模板,等到天色微微黯淡,我们终于完成了调整,而我已经筋疲力尽地靠在支撑架上,却笑得无比畅快。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挑战中沉淀下来的。每一段钢筋的绑扎、每一次模板的复核、每一处施工细节的调整,都是成长的积累。

(四)展望未来,继续前行

回望这一年的成长,从初出茅庐的“书生”到逐渐能独当一面的技术员,我在一次次的摸索和挑战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码头即将完工,每当站在工地尽头,望着远方的海面,我都会想起那些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日子。

未来的路还很长,而我的成长还在继续。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不仅要成为技术上的骨干,也要学会团队协作,承担更大的责任。这片大西洋畔的土地,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也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