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9日电  黄昏的顺德伦桂河畔,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顺德伦桂路项目部的灯光渐次亮起。工人漫步在河堤走廊上,眺望着精准出坞的沉管,这一刻的“准”与“快”,背后是一套系统化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在默默支撑。面对行业流动性大、技术传承断层的挑战,项目部创新构建了“双轨育人”机制,让传统师带徒与现代智能化深度融合。
项目经理徐波打破传统“老师傅带徒弟”模式,建立“班组长责任制+导师制”双轨体系。新工人入场即纳入师带徒链条,由老工人、技术员或党员班组长结对带教。工地上的年轻人回忆:“我的导师是党员班组长,不仅教仪器操作,更教责任担当。”这种全覆盖的培养网络,确保技能传承不断层。
项目部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生态,手机APP微课堂提供碎片化学习,集中夜校进行系统培训,而VR安全演练成为最大亮点。工人们戴上头盔直面高空坠物、触电等虚拟险情,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应急能力。面对液压同步控制、钢筋机械绑扎等智能设备,产业工人们从“出力者”变身为“系统操作者”。技术员马祥瑞花了三个月培训班组,解读“干舷舷值”等参数,确保沉管毫米级精准就位。项目部还建立“技术-班组长-工人”三级传导链,新技术先培训班组长,再层层落地。班组长老师傅不禁感慨:“现在带班不像过去靠吼,要靠数据说话。”
每月班组竞赛不看学历,只比效率、比质量,激发“比学赶帮超”氛围。一次,两个钢筋班组为焊接工艺争执不下,最终合作试验出新方案,提升效率30%。这种竞争中的协作,塑造了“荣誉共同体”的意识。
伦桂路项目不仅是沉管隧道的试验田,更是产业工人培养的孵化器,项目部锻造的不仅是单项技能,而是适应智能建造新时代的产业铁军。从这里走出的工人,正带着系统化技能和团队精神,奔赴更多国家重点工程。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