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9日电  清晨的黄骅港,海雾弥漫,沉重的锤击声如战鼓般敲响新一天的征程。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9号10号泊位项目部的技术员任阔站在作业船上,手持定位仪,为每一根深入海底的桩基“导航”,桩位坐标、锤击频率、贯入深度,这些数据必须精确到毫米级。在这片蔚蓝的战场上,大海既是舞台,更是严师,用风浪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

一天夜里,海风骤起,浪涌让船体剧烈摇晃。定位系统突然警报,桩位向前偏移40厘米!任阔瞬间心跳加速,但训练有素的他立即叫停作业,组织船员调整船位。在轰鸣的机械声中,他冷静指挥,像外科医生般精准校准。当桩基重新归位时,他深刻体会到,大海的严苛,正是为了锻造建设者抵御风浪的筋骨。

初入职时,任阔曾因排错打桩顺序而慌乱失措。师傅王鑫没有责备,而是熬夜陪他调整方案,并告诫他:“问题不可怕,逃避才会衍生更多问题。”这句话成为任阔的职业信条。他从师傅身上学到了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担当。如今,他已能独立处理复杂工况,并将这份“匠心”传递给新同事。

上百根桩基深埋海底,如同任阔职业成长的刻度尺。他从青涩学子蜕变为技术骨干,不仅掌握了桩基施工的全流程,更学会了在压力下系统思考。每次成功沉桩,都是对“精工细作”企业精神的践行。

海风凛冽,任阔依然坚守在黄骅港建设一线,他的故事印证了公司导师带徒“传帮带”优良传统的价值。在风浪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为港口建设打下坚实根基,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铸就深海般的深度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