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9日电  清晨的黄骅港,海雾弥漫,沉重的锤击声如战鼓般敲响新一天的征程。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黄骅9号10号泊位项目部的技术员任阔站在作业船上,手持定位仪,为每一根深入海底的桩基“导航”,桩位坐标、锤击频率、贯入深度,这些数据必须精确到毫米级。在这片蔚蓝的战场上,大海既是舞台,更是严师,用风浪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
一天夜里,海风骤起,浪涌让船体剧烈摇晃。定位系统突然警报,桩位向前偏移40厘米!任阔瞬间心跳加速,但训练有素的他立即叫停作业,组织船员调整船位。在轰鸣的机械声中,他冷静指挥,像外科医生般精准校准。当桩基重新归位时,他深刻体会到,大海的严苛,正是为了锻造建设者抵御风浪的筋骨。
初入职时,任阔曾因排错打桩顺序而慌乱失措。师傅王鑫没有责备,而是熬夜陪他调整方案,并告诫他:“问题不可怕,逃避才会衍生更多问题。”这句话成为任阔的职业信条。他从师傅身上学到了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担当。如今,他已能独立处理复杂工况,并将这份“匠心”传递给新同事。
上百根桩基深埋海底,如同任阔职业成长的刻度尺。他从青涩学子蜕变为技术骨干,不仅掌握了桩基施工的全流程,更学会了在压力下系统思考。每次成功沉桩,都是对“精工细作”企业精神的践行。
海风凛冽,任阔依然坚守在黄骅港建设一线,他的故事印证了公司导师带徒“传帮带”优良传统的价值。在风浪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为港口建设打下坚实根基,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铸就深海般的深度与韧性。
 
共工新闻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共工新闻(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共工新闻”或“来源:共工新闻”。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共工新闻”及/或标有“共工新闻”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闻记者XXX摄”或“共工新闻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共工新闻)”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总机:00852 2583 2105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邮箱联系共工新闻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