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清晨五点的袁河畔,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袁河航道项目部调度祁林志的指令划破晨曦。钢栈桥施工现场,挖掘机臂膀缓缓落下,标志着一场与水位下降赛跑的战役打响。项目部面临的不仅是一项工程任务,更是一场平衡施工需求与农业灌溉的生态大考。

袁惠渠作为下游万亩农田的“生命线”,正值水稻抽穗黄金期,任何停水都可能影响收成。项目党支部书记王珍君多次走访管理局,用数据说话,展示钢栈桥对整体工程的关键性,承诺最小化影响。最终达成36小时低水位窗口期协议,这比原计划压缩了60%的时间。

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4天工程量分解为分钟级任务卡,两台挖掘机对称开挖,钢筋笼预制件提前绑扎完成,模板模块化拼装。为避开白昼高温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团队创新采用“夜浇法”,利用夜间低温进行浇筑,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监测水化热,确保结构完整性。

施工窗口开启后,现场上演“立体作业”,高空吊装与基础开挖同步进行,测量组实时校准标高。繁星下,探照灯把工地照得如白昼,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角力。最终,经团队连续奋战18小时,提前完成桥台下部结构施工,混凝土强度检测全部达标。

夜幕中,袁惠渠钢栈桥的灯光与远处主栈桥遥相呼应,映照出建设者们的汗水与智慧。这场攻坚不仅打通了项目“生命线”,更诠释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深层理念,真正的速度,源于对自然的尊重与技术的精准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