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問核,問何,爲何,如何?
中國記協
2024-04-30
閱讀:3015
字體:
小
中
大
一位年僅7歲的小朋友登上軍艦,指着導彈發射系統井向總台軍事節目中心記者劉姝杉發出“靈魂拷問”:這個能裝核彈嗎?
那一刻,身爲曾經的坦克女兵、如今的軍事記者,劉姝杉深感驕傲與自豪。
應中國記協微信公衆号《我在現場》欄目之邀,劉姝杉爲我們發來了這次特殊的采訪經曆。讓我們跟随她的筆觸,探尋稚子問核,問何,爲何,如何?
我在現場|稚子問核,爲何,問何,如何?
本文作者:劉姝杉
“稚子問核”火了!
一位小朋友登上軍艦,發出“靈魂拷問”,把我一時問“懵”了。從軍艦“下餃子”、航母“攤煎餅”,到“陳母問勇”、“稚子問核”……網友們從來不缺熱愛與創造。
而身爲一名曾經的坦克女兵,如今的軍事記者,我和他們一樣,深深爲所處的時代感到驕傲。
(一)
今年是人民海軍成立75周年。4月18日,我和團隊抵達廣東湛江,拍攝南部戰區海軍艦艇開放活動。
4月21日,我們計劃拍攝052D型導彈驅逐艦呼和浩特艦艦艏部分的武器裝備講解。
在和艦艇講解員前期交談時,他提到,這幾天的開放活動,他見到好多小朋友對武器裝備知識“門兒清”,甚至能向他提問一些專業問題。
這不僅讓他大爲震撼,也激發了我們的興趣。主體内容拍攝完畢,我們決定增加對小朋友的采訪。
我想,“童言無忌”,哪怕說得天馬行空,隻要足夠真實,就是好素材。
說話間,當天上午最後一波遊客即将參觀結束,裏面有幾個七、八歲左右的小朋友。
攝像早早開機,我走上前詢問是否可以配合采訪,本來還擔心他們會害羞地躲在家長身後,沒想到小朋友們立刻跳出來說“我來我來”。
我便拉着他們往前走走,想找到一個合适的采訪位置。
走動當中,一位小朋友突然抛出問題,指着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問我:“這個能裝核彈嗎?”我被突如其來的問題問懵了,本能地回應一句“啊?”他以爲我沒聽清,對着話筒認真地說:“核彈!”
這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先是有點懵,随後是驚訝:他還這麽小,怎麽會知道這麽多?
“這是高科技與狠活”“這可比敵人的船大多了!”“之前沒有主力大炮,現在都有了”......孩子們雖然語氣稚嫩,卻展現出豐富的軍事知識積累,這讓我和現場的官兵都驚訝不已。
(二)
采訪中,我了解到,小朋友名叫錢奕江,今年7歲,父親是一名海軍軍官,這是他第一次上軍艦。
從小,他就常和爸爸一起看軍事類新聞,還會和爸爸探讨。我問他,“未來也想當海軍嗎?”他堅定地點點頭,說:“我也想和爸爸一樣,穿着軍裝,保衛祖國的海疆!”
視頻發布後,播放數據一路飙升,網友們熱情高漲,紛紛進行二次創作,短視頻、動畫、博主評論都來了……
B站網友“神總結”——“古有小兒辯日,今有稚子問核”。“稚子問核”迅速破圈,成了網絡流行語。
網友還在評論區調侃,“我們還是太保守了”“自家孩子想要就必須實現,又不是沒那條件”……
軍事專家杜文龍也親自“下場”,通過社交媒體,解答了小朋友的疑問:第一,肯定能裝,誰說我們的先進戰艦不能裝核彈;第二,我們現在不需要裝,如果真的有需要完全可以裝!
27号,“央視軍事”新媒體呼應網友們的熱情互動,對“稚子問核”的熱點做了跟進,話題#古有小兒辯日今有稚子問核#登上微博熱搜,微信文章《稚子問核?網友:我們這一代還是太保守……》被央視新聞、人民網、光明日報等多家公衆号轉載,話題破圈了。
在衆多互動評論中,我對網友創作的一張圖印象深刻:兩個相同年齡段的孩子,一個身處抗日戰争中的焦土之上,另一個坐在國産先進戰艦的甲闆上,身後就是壯觀的導彈垂發系統。
這張圖直擊心靈。近一個世紀的曆程,一代代先輩浴血奮戰,才換來如今國力的強大,民族的自信。
(三)
采訪中,“95後”海軍軍官韓承佑講到,他參與了呼和浩特艦大大小小的演習和護航任務,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護送中國籍商船安全抵達目的地後,他們在船身打出了“感謝祖國爲我護航”。那一刻,他爲自己身爲中國海軍的一員感到自豪。
聽到這,對于曾經身處一線作戰部隊,駕駛過99A主戰坦克的我來說,内心既感動又激動。
2018年,大學畢業後,我選擇參軍入伍。在部隊,我成爲陸軍首批女子99A坦克手,走上了内蒙古朱日和風沙彌漫的演訓場。
最懷念的時光,就是我站在坦克上,讓風吹在臉上,沙子打在臉上……那就是我心中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
我也曾問班長,爲什麽會讓女兵學坦克專業?班長眼神中的堅定,我至今記憶猶新,她說:“因爲我們對裝備絕對自信,我們也絕對相信自己!”
新中國的第一輛坦克,就曾服役于我所在的部隊。“全國戰鬥英雄”董來扶駕駛着從日軍手中收繳來的“功臣号”坦克,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駛過天安門。
那時的坦克因爲車齡長、毛病多,也被叫做“老頭坦克”;而如今的99A,信息化、智能化,作爲女兵,我們也能駕駛坦克馳騁沙場。
我們一次次打磨,一次次突破,用每次的訓練成績告訴自己,告訴祖國和人民,有我們在,不怕!
(四)
離開部隊,我成爲總台軍事節目中心“央視軍事”新媒體的一員。
身份變了,初心未改。
拍攝結束後,依然有絡繹不絕的小朋友來到艦艇。見到先進的艦艇,他們不僅表示驚歎,更和爸爸媽媽一起讨論,真正把課堂知識搬到了現實。
他們之所以能問出“稚子問核”這樣的問題,是因爲國防裝備的不斷進步發展,讓我們更有底氣,更有信心,也讓孩子們的國防意識越來越強。
而作爲軍事記者,我也充滿力量,走到一線,拼在一線,爲這份燃燒着的愛國情,再添一把柴。
軍事專家杜文龍說:“什麽叫國防能力,不能隻看你有幾艘航母,多少坦克、多少戰機,最重要的是國防意識。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關注國防,關注武器裝備的發展,我們心中這道長城,将會固若金湯。”
“稚子問核”,少年強,則中國強!
後浪波濤洶湧,一代代中國人所期待的美好願望,正在實現。
那一刻,身爲曾經的坦克女兵、如今的軍事記者,劉姝杉深感驕傲與自豪。
應中國記協微信公衆号《我在現場》欄目之邀,劉姝杉爲我們發來了這次特殊的采訪經曆。讓我們跟随她的筆觸,探尋稚子問核,問何,爲何,如何?
我在現場|稚子問核,爲何,問何,如何?
本文作者:劉姝杉
“稚子問核”火了!
一位小朋友登上軍艦,發出“靈魂拷問”,把我一時問“懵”了。從軍艦“下餃子”、航母“攤煎餅”,到“陳母問勇”、“稚子問核”……網友們從來不缺熱愛與創造。
而身爲一名曾經的坦克女兵,如今的軍事記者,我和他們一樣,深深爲所處的時代感到驕傲。
(一)
今年是人民海軍成立75周年。4月18日,我和團隊抵達廣東湛江,拍攝南部戰區海軍艦艇開放活動。
4月21日,我們計劃拍攝052D型導彈驅逐艦呼和浩特艦艦艏部分的武器裝備講解。
在和艦艇講解員前期交談時,他提到,這幾天的開放活動,他見到好多小朋友對武器裝備知識“門兒清”,甚至能向他提問一些專業問題。
這不僅讓他大爲震撼,也激發了我們的興趣。主體内容拍攝完畢,我們決定增加對小朋友的采訪。
我想,“童言無忌”,哪怕說得天馬行空,隻要足夠真實,就是好素材。
說話間,當天上午最後一波遊客即将參觀結束,裏面有幾個七、八歲左右的小朋友。
攝像早早開機,我走上前詢問是否可以配合采訪,本來還擔心他們會害羞地躲在家長身後,沒想到小朋友們立刻跳出來說“我來我來”。
我便拉着他們往前走走,想找到一個合适的采訪位置。
走動當中,一位小朋友突然抛出問題,指着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問我:“這個能裝核彈嗎?”我被突如其來的問題問懵了,本能地回應一句“啊?”他以爲我沒聽清,對着話筒認真地說:“核彈!”
這是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問題,先是有點懵,随後是驚訝:他還這麽小,怎麽會知道這麽多?
“這是高科技與狠活”“這可比敵人的船大多了!”“之前沒有主力大炮,現在都有了”......孩子們雖然語氣稚嫩,卻展現出豐富的軍事知識積累,這讓我和現場的官兵都驚訝不已。
(二)
采訪中,我了解到,小朋友名叫錢奕江,今年7歲,父親是一名海軍軍官,這是他第一次上軍艦。
從小,他就常和爸爸一起看軍事類新聞,還會和爸爸探讨。我問他,“未來也想當海軍嗎?”他堅定地點點頭,說:“我也想和爸爸一樣,穿着軍裝,保衛祖國的海疆!”
視頻發布後,播放數據一路飙升,網友們熱情高漲,紛紛進行二次創作,短視頻、動畫、博主評論都來了……
B站網友“神總結”——“古有小兒辯日,今有稚子問核”。“稚子問核”迅速破圈,成了網絡流行語。
網友還在評論區調侃,“我們還是太保守了”“自家孩子想要就必須實現,又不是沒那條件”……
軍事專家杜文龍也親自“下場”,通過社交媒體,解答了小朋友的疑問:第一,肯定能裝,誰說我們的先進戰艦不能裝核彈;第二,我們現在不需要裝,如果真的有需要完全可以裝!
27号,“央視軍事”新媒體呼應網友們的熱情互動,對“稚子問核”的熱點做了跟進,話題#古有小兒辯日今有稚子問核#登上微博熱搜,微信文章《稚子問核?網友:我們這一代還是太保守……》被央視新聞、人民網、光明日報等多家公衆号轉載,話題破圈了。
在衆多互動評論中,我對網友創作的一張圖印象深刻:兩個相同年齡段的孩子,一個身處抗日戰争中的焦土之上,另一個坐在國産先進戰艦的甲闆上,身後就是壯觀的導彈垂發系統。
這張圖直擊心靈。近一個世紀的曆程,一代代先輩浴血奮戰,才換來如今國力的強大,民族的自信。
(三)
采訪中,“95後”海軍軍官韓承佑講到,他參與了呼和浩特艦大大小小的演習和護航任務,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護送中國籍商船安全抵達目的地後,他們在船身打出了“感謝祖國爲我護航”。那一刻,他爲自己身爲中國海軍的一員感到自豪。
聽到這,對于曾經身處一線作戰部隊,駕駛過99A主戰坦克的我來說,内心既感動又激動。
2018年,大學畢業後,我選擇參軍入伍。在部隊,我成爲陸軍首批女子99A坦克手,走上了内蒙古朱日和風沙彌漫的演訓場。
最懷念的時光,就是我站在坦克上,讓風吹在臉上,沙子打在臉上……那就是我心中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
我也曾問班長,爲什麽會讓女兵學坦克專業?班長眼神中的堅定,我至今記憶猶新,她說:“因爲我們對裝備絕對自信,我們也絕對相信自己!”
新中國的第一輛坦克,就曾服役于我所在的部隊。“全國戰鬥英雄”董來扶駕駛着從日軍手中收繳來的“功臣号”坦克,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駛過天安門。
那時的坦克因爲車齡長、毛病多,也被叫做“老頭坦克”;而如今的99A,信息化、智能化,作爲女兵,我們也能駕駛坦克馳騁沙場。
我們一次次打磨,一次次突破,用每次的訓練成績告訴自己,告訴祖國和人民,有我們在,不怕!
(四)
離開部隊,我成爲總台軍事節目中心“央視軍事”新媒體的一員。
身份變了,初心未改。
拍攝結束後,依然有絡繹不絕的小朋友來到艦艇。見到先進的艦艇,他們不僅表示驚歎,更和爸爸媽媽一起讨論,真正把課堂知識搬到了現實。
他們之所以能問出“稚子問核”這樣的問題,是因爲國防裝備的不斷進步發展,讓我們更有底氣,更有信心,也讓孩子們的國防意識越來越強。
而作爲軍事記者,我也充滿力量,走到一線,拼在一線,爲這份燃燒着的愛國情,再添一把柴。
軍事專家杜文龍說:“什麽叫國防能力,不能隻看你有幾艘航母,多少坦克、多少戰機,最重要的是國防意識。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關注國防,關注武器裝備的發展,我們心中這道長城,将會固若金湯。”
“稚子問核”,少年強,則中國強!
後浪波濤洶湧,一代代中國人所期待的美好願望,正在實現。
共工新聞編輯:劉偉
共工新聞版權及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共工新聞”或“來源:共工新聞”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共工新聞(本網另有聲明的除外);未經本網授權,任何單 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應注意該等作品中是否有相應的授權使用限制聲明,不得違反該等限制聲明,且在授權範圍内使用時應注明“來源:共工新聞”或“來源:共工新聞”。違反前述聲明者,本網将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所有的圖片作品中,即使注明“來源:共工新聞”及/或标有“共工新聞”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網對該等圖片作品享有許可他人使用的權利;已經與本網簽署相關授權使用協議的單位及個人,僅有權在授權範圍内使用該等圖片中明确注明“共工新聞記者XXX攝”或“共工新聞記者XXX攝”的圖片作品,否則,一切不利後果自行承擔。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共工新聞)”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4、如因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内進行。
※網站總機:00852 2583 2105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郵箱聯系共工新聞社:zhidaoribao@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