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移动新媒体

【共工新闻社评】风雨“筑长城”彰显“铁担当”

2025-07-30 来源:共工新闻社

共工新闻社7月30日电(评论员 张海峰)近期,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报道显示,内蒙古、河北、河南、贵州、四川、广东等地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一系列强对流天气多发对交通出行和户外活动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水害对铁路运输的破坏不容小觑,洪涝灾害可能引发落石、滑坡、地面沉降塌陷、泥石流等,损坏、冲毁行车设备以及铁路道路桥梁隧道等设施,直接危害旅客人身安全。如何做好防洪防汛工作保障旅客人身安全,是铁路部门每年都需慎重对待的重要“功课”。

多年防洪工作寸积铢累,铁路部门形成了一套响应迅速、行之有效的防洪体系。机制快速响应,铁路部门强化应急预案,针对地区特点开展防洪调度、抢险救援等演练;建设“观云追雨识水”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结合地理地形图,使预警区段、时间更加精准;推动科技防洪,引进无人机巡检、TYBW型接触网智能综合巡检仪、轨道几何参数快速测量小车等先进设备,融入航空、遥感、电子、通信等高新技术,实现精准防洪、科学防洪。

近年来,随着我国荒漠化防治卓见成效、铁路沙害治理技术的飞跃,沙害对旅客出行的影响越来越小,但随着强对流天气的频发,沙害导致的慢行、停运仍然不能完全避免,沙害同样对铁路设施设备有着蚕食鲸吞的危害,如沙丘移动、风沙流危害,沙土掩埋线路、风蚀路基轨道等基础设施,沙土下渗道砟造成拱道等危害,致使列车慢行、停运甚至脱轨等危及旅客人身安全的后果。

沙漠修铁路,治沙要先行。为了治理沙害,铁路部门采用了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策略,工程防沙一般指使用沙障、固沙方格等固定线路周边沙源,安装防风阻沙屏障等,能够快速见效、短期内有效防治,但长远治理且降低成本还需植物防沙,选种根系发达、耐旱耐风蚀的乔灌木,形成天然的防风固沙屏障。和若铁路作为世界首条沙漠环线,更是独辟蹊径修建了“过沙桥”,让风沙从桥下穿过,大幅减少沙害对列车运行的危害。为了解决沙漠地区缺水植被难以存活的问题,和若铁路的植物治沙还引入了人工智能自动化灌溉工程,覆盖面积达到11万亩。

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地质条件复杂,这对中国铁路建设与运行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中国铁路始终积极防范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全力确保旅客运输平安稳定。随着旅游旺季人民出行需求的增长,又恰逢全国各地强对流天气频发带来的自然灾害,出行或许需要更多的筹划与耐心。出行前,请密切关注气象变化与列车运行调整公告,合理安排行程,领略祖国山川风光,尽享旅程平安舒适。

作者:张海峰

供图:共工新闻图片库

责任编辑:李晓彤

头条阅读

最热资讯

精彩推荐

Copyright 2015-2025 国际标准刊号:ISSN 3006-8959 承印人、出版人:共工新闻编辑部 联系方式:zhidaoribao@gmail.com.

主管:共工新闻社有限公司 主办:共工新闻社新媒体中心

关注X(原推特)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