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记者龚全元)爪哇海落日熔金,映照着印尼高速公路项目3.8公里海堤段的施工前线。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印尼高速公路项目部负责人李英站在刚完成竹桩打设的滩涂上,手中电子设备显示着实时质量数据——从最初日均163根到如今232根的突破,这场持续半年的质量革新,正将中交标准深深镌刻在异国海岸线上。

去年雨季,项目团队面临严峻考验:传统浮箱打桩法在潮汐冲击下桩位偏差达厘米级,进度滞后30%。“潮水不等人,但质量更不能妥协,”总工翟永贞在深夜会议上敲着图纸说。转机来自一次跨洋技术检索——团队发现国内某港口工程的铰接定位专利,却在模拟测试中发现其难以抵御爪哇海的急流。工程师王彬提出颠覆性方案:“放弃柔性连接,用重型方驳配焊接固定架!”这个大胆设想,催生了重达3吨的定制桩锤和刚性定位系统。

首次海上试打时,浪高达到1.2米。全站仪监测屏上,桩体入土瞬间出现剧烈回弹。“安全系数算少了!”质量小组立即现场演算,发现淤泥承载力需提高1.5倍。调整配重后,竹桩如利剑般精准贯入设计标高,纵向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这相当于在足球场上射中硬币的精度,无疑于是把绣花功夫用在打桩上。

首战告捷后,质量小组将目光投向土工管袋充填工序。他们创造性提出“陆上储砂坑”方案,将砂浆输送距离从120米压缩至20米,并优化分层厚度增强排水效率。工人操作新设备时笑道:“以前像用吸管喝糯米粥,现在简直是直接倒进碗里!”这种本土化改良,使工效提升,且避免了海洋作业的生态扰动。

李英的团队将质量管理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方法论,横向建立“问题墙”公示典型缺陷,纵向编制多语种作业指导书。更深远的是培育属地化质量团队,当地技术员已能独立主持混凝土护面块体检测并做好记录。

如今,海堤如巨龙般向海天交界处延伸,当潮水退去,裸露的滩涂上那些整齐的竹桩阵列,仿佛在诉说,质量革命,始于对每毫米偏差的执着,成于将匠心融入异国土壤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