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撒哈拉沙漠的热浪裹挟着沙粒,中交一航局一公司阿尔及利亚项目780兆瓦光伏项目6标段的板房内,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午后的沉寂。当地宪兵队长焦急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卡车侧翻,司机被困!我们需要帮助!”这通求助电话,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国救援。
项目部调度员陈伯辉放下电话,脑中已浮现三维行动图:事故点距专业救援队40分钟车程,但距项目部仅2.8公里;25吨吊车刚完成保养;半小时后工人即将返岗。项目负责人当即拍板:“调集所有资源,先救人!”这支临时救援队展现出专业化分工:吊车组负责破拆,持有消防证的工人组成防火单元,医疗组携带担架待命。驶向现场途中,陈伯辉持续与宪兵确认最新情况,如同战时参谋部推演沙盘。
现场状况比预想更复杂:侧翻卡车驾驶舱严重变形,柴油泄漏浸透草料,烈日下随时可能爆燃。救援队迅速布设三重防线:洒水车持续喷雾降尘,千斤顶稳固车体,吊车钢丝绳缓缓绷紧。当翻译用阿拉伯语安慰被困司机时,随队医生已准备好夹板绷带。随着液压剪“咔嚓”声响起,变形的方向盘被切开,受困司机成功获救。后续检查显示其仅右腿骨折,无生命危险。
完成人员救护后,团队继续清理现场:吊车扶正事故车辆,工人将散落草料码放整齐。宪兵队长望着恢复通行的公路,反复用法语表达感谢:“中交一航局建设者的响应速度比专业救援队更快!”这场27分钟的救援,不仅展现中交建设者的应急能力,更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缩影。三个月后,当项目部需要招募属地工人时,当地民众报名人数同比翻番。信任,已在沙漠中生根发芽。
这场意外救援折射出海外项目管理的深层逻辑,真正的属地化经营,是成为社区不可或缺的伙伴。中交一航局项目团队将安全预案延伸至公共应急领域,用吊车钩爪绘出超越国界的生命曲线。
当获救司机拄着拐杖送来椰枣时,项目日志上又多了一条启示:在异国他乡,每台机械设备都可能是救命工具,每次精准调度都在积累无形资产,那些看不见的信任,往往是最坚固的工程基石。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