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駐印度大使徐飛洪在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印度時報》發表題爲《中國和印度可以實現龍象共舞》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我作爲全國政協委員,很榮幸同其他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一起,出席全國兩會,共商國是。這是每年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世界讀懂中國的窗口。今年的兩會尤其重要,因爲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之年。面對内外環境變化與科技浪潮席卷,外界更加關注中國政策走向和未來發展。

在此,我想用三個關鍵詞跟印度朋友分享今年兩會三大看點,希望有助于大家讀懂中國,抓住機遇。

——增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務實進取,“發展”一詞出現了141次,“改革”一詞出現了40多次,既考慮了國内外形勢的綜合影響,也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經濟轉型期新舊動能平穩切換的深度思考。我們将實施更加積極的财政政策與适度寬松的貨币政策,确保實現2025年主要增長目标:中國國内生産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糧食産量1.4萬億斤左右。爲此,我們将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提升到4%,這幾乎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赤字率。我們将發行約1800億美元超長期特别國債,以減輕地方債壓力、促進産業結構轉型。我們還将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全方位擴大國内需求,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創新。随着人形機器人舞動春晚,DeepSeek驚豔世界,科技創新也成爲全國兩會的一大熱門話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将“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爲重點工作之一,提出“要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産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産業”。我注意到有外媒評論稱,中國“硬核”科技産業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進入收獲期,爲市場注入了信心。中國加快從“制造”向“創新創造”轉變,科技創新成果有望惠及更多全球南方國家。

——開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我們是這麽說的,更是這麽做的。中國已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關稅總水平降至7.3%,接近世貿組織發達成員水平。中國已成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去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增長9.9%。中國已經對38個國家實行單方面免簽,對54個國家過境免簽延長至240個小時。去年,超過2000萬人次外國人免簽入境,同比增長112%。不少外國朋友表示,來之前中國是個“謎”,來之後成了“中國迷”。

中國和印度都正處于發展振興的關鍵階段,發展是兩國的最大公約數。中國的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印度而言,意味着更廣闊的市場、更穩定的供應鏈和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機會。印度在信息技術、軟件開發、生物制藥等方面具備優勢,中國在電子制造、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等領域發展較快。中印兩大市場對接可以産生“1+1=11”的疊加效應。歡迎更多印度優質産品出口至中國,共享中國發展機遇。也歡迎更多印度企業通過“投資中國”增強“印度制造”。

4月1日,中印将迎來紀念中印建交75周年的重要日子。期待并相信,兩國将在最高領導人戰略引領下,通過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照顧、相互成就,實現龍象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