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時代潮流,具有劃時代戰略意義的共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9年多以來,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在此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大灣區企業選擇了企業出海。

5月19日,由鳳凰網廣東舉辦的“乘鳳破浪·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深圳資本市場學院隆重舉行,現場百餘位政企學界精英、協會專家、灣區企業家代表齊聚一堂。烏幹達天唐集團董事長/中烏姆巴萊工業園董事長/深圳市前海益三達集團董事長張志剛出席了活動,并發表了《踐行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題演講。

“一帶一路”堅定支持者——烏幹達

在演講中,張志剛首先向大家介紹了美麗的非洲東部國家——烏幹達,分享了自己在烏幹達的發展經曆和投資經驗,傳遞了“非洲明珠”的投資魅力。在場嘉賓們對烏幹達市場、國情、政商環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爲中國在非洲最忠實的朋友,烏幹達在支持中國政策建設的同時,也是發揚“一帶一路”政策的窗口,讓更多非洲國家與中國企業共同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烏幹達這個國家地理位置非常好,在非洲的心髒位置——東非,這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 也是‘一帶一路’的堅定支持者,這裏市場環境廣闊,非常适合中國企業的投資發展。”張志剛說道。

政策紅利下,企業出海早已成爲發展的新燈塔

當提及企業爲什麽要出海時,張志剛有以下理解:

第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指引下,企業出海早已成爲企業發展的新燈塔。

第二,企業的發展前景往往受限于市場空間。當産品和品牌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容易産生“增長瓶頸”,企業應選擇出海至未被占領的市場,有助于實現産品和品牌國際化,爲企業帶來更大的增長預期和更高的估值空間。

第三,國内市場已被各大企業占領,小企業無法在此生存,要想避開大企業鋒芒,獲得生存之法,唯有出海。就目前國内市場而言,出海已成爲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第四,在80年代,人們的目标市場可能是美國。90年代,人們的目标市場或許是日本。20世紀,人們的目光又被中國吸引。到21世紀,世界的關注點已經在東南亞或非洲。

做強境外産業園 助力企業“抱團出海”

張志剛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爲中國企業 “走出去”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提供了新機遇。當下的非洲正處于全球經濟新興趨勢的核心地位,基礎設施短闆、行業需求缺口巨大。近年來的中國經濟發展令人矚目,但也産生了産能過剩等問題,這恰好可以彌補非洲的短闆。我國需要壓減的過剩産能主要是基礎材料類,而這些恰恰是非洲國家所稀缺的,雙方在農産品加工、冶金建材、裝備制造、電力電子、醫藥化工等領域存在巨大合作空間。

随後,他在演講中講解了天唐集團的項目沙盤建設情況,着重介紹了中烏姆巴萊工業園,該園區占地2.51平方公裏,采取“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初步預計2023年開發完成。園區建有一般工業區、自貿區、保稅庫、會展中心、倉儲基地及配套的商業生活設施。園區建成後,計劃吸引入駐企業超過60家,總投資6億美金,可創造數萬個就業崗位。

提及園區未來發展模式時,張志剛還表示将貫穿“環保理念”,行穩緻遠,将園區做成中國的特色标杆,讓中國綠色名片在非洲大地亮出來。

他還提到,天唐集團通過中烏姆巴萊工業園的打造,做強境外産業園,緻力于爲中國企業“走出去”建立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助力企業“抱團出海”。 “我們正在探索一個好的、成熟的商業模式,爲以後相關企業的進駐,培育良好的前期市場。”他說道。

作爲烏幹達投資先行者,張志剛帶領天唐集團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實現産能結構調整升級的同時助力烏幹達工業化進程,開拓出了一條通向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

【撰稿人】廖育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