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8日电 当赤道阳光掠过中爪哇的椰林,塔吊的轮廓在晨雾中缓缓清晰。在这里,中交一航局一公司的建设者正以钢筋混凝土为笔,在印度尼西亚的土地上绘制着一条融合技术与温情的现代化高速公路。
清晨六点,技术员万欣然与印尼籍同事手持测量仪,在初升的朝阳下核对数据。他们的身影与掠过工地的白鹭群构成奇妙图景,这是生态敏感型施工的缩影。项目团队通过设置动物迁徙通道、控制作业时段,使建设与自然保护达成平衡。不远处,当地渔民正收获夜间放下的渔网,工程船舶特意绕开传统渔场,这种默契已成为日常。
正午的项目部食堂飘散着复合香气。周三的“包子日”里,中方厨师教本地帮厨捏出十八个褶的传统技法;周五的巴东牛肉餐桌上,印尼员工分享着家族秘制香料配方。这种饮食文化交流催生了创意菜式——椰浆饭配四川椒麻鸡,如同工程本身,在差异中寻找和谐。
休沐日,建设者们探访日惹的婆罗浮屠寺庙。在千年石雕前,中方工程师与印尼史学家讨论着古代砌筑工艺与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共鸣。这种文化互鉴体现在工程细节中,排水系统融合了当地传统水利智慧,护坡设计参考了印尼梯田的生态理念。
黄昏时分,混凝土泵车在晚霞中定格成剪影。项目经理指着渐暗的天色说:“我们追求的不只是道路贯通,更是让每个桥墩都成为友谊的基石。”此时,当地儿童正在新修便道上练习自行车,他们的笑声与机械轰鸣交织成最动人的竣工序曲。
这条穿越热带雨林的高速公路,正以其83%的本地化用工率、创新应用的12项环保工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当首批车辆驶上沥青路面时,车轮碾过的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中印尼两国建设者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的情感纽带。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