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海拔3650米的拉萨河畔,晨光穿透稀薄空气,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拉萨水厂项目部的职工肩头镀上金边。刚刚经历东嘎污水处理厂攻坚战的建设者们,此刻正跟随藏医导师练习“4秒吸入、6秒呼出”的呼吸法。这不仅是应对高原缺氧的生存智慧,更成为快节奏工程后的心灵重建仪式。
虽然工程提前完工,但长期高压作业让团队普遍存在失眠、气短等高原反应。藏医导师仁增指出关键:“在高原,慢即是快。”他设计的“天地呼吸法”要求吸气时想象汲取雪山能量,呼气时释放疲惫。配合采集拉萨河鹅卵石的热敷疗法,许多职工当场发现指尖发紫现象缓解。这种将藏医传统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疗法,让中交一航局的建设者首次真正“听见”高原的节奏。
昔日混凝土罐车轰鸣的河岸,如今变成露天疗愈场。职工们俯身挑选带有天然纹路的石头,按藏医理论分类为“安神黑石”“活血红石”。试验技术员张学友将彩石装入玻璃瓶:“每块石头代表一个完工节点,这是我们的立体日记。”更令人动容的是集体明信片书写环节:有人写给家人:“高原的星星比图纸上的坐标更明亮”;有人寄语团队:“愿下一个工程仍如格桑花般坚韧”。
活动后,变化悄然发生:施工日志上开始出现“今日氧饱和度92%”的温馨提醒,食堂推出红景天炖汤套餐。更深刻的是协作方式的转变,技术交底会前增加5分钟冥想,争议时用“呼吸三回合”代替争执。
当拉萨河水映照出首届“高原心灵节”的篝火时,建设者们手捧酥油灯沿河而行。这束由工程人点燃的精神之火,正照亮雪域高原另一种可能,真正的建设不仅是塑造物理空间,更是编织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