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4日电(通讯员:姜文强)初秋时节的中交一航局烟台西港LNG海水泵房项目,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扑打在施工现场。当第一台挖掘机的履带碾过砂石,驶向海水泵房基坑的预定区域时,沉重的引擎声仿佛战鼓,敲响了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尽管所有人都预感到这将是一场硬仗,但现实的困难仍超出了最初的想象。
“钻不进去,下面全是石头。”调度李树光急忙叫停了钻机。“之前地质勘察的时候就显示地下存在抛石层,没想到这么快就遇到了。”李调向身后的项目负责人姜明佐说道。姜明佐没有说话,目光紧锁着那台只在岩层表面留下浅痕的钻机,紧蹙的眉头如同脚下纠结的地层。施工现场地处临海区域,地质勘察报告明确提示:地下存在一层厚度达15米左右的抛石层。这些被随意填埋的巨大块石,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和恶劣的地下环境。
传统钻机在此遭遇重挫:进尺缓慢至以厘米计,钻头磨损严重,更危险的是钻杆易卡死或断裂,直接威胁人员安全。抛石层还严重威胁着基坑止水帷幕的完整性。设计的“咬合桩+高压旋喷桩”防水体系因桩孔难以垂直成型而存在缺口风险,一旦海水携泥沙涌入,基坑将瞬间被淹,后果不堪设想。工期压力像不断上涨的潮水,拍打着每个人的心。焦虑在项目部蔓延,现场气氛一度凝滞。
“必须找到一种能‘啃得动’这些大块石,又能保证成孔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在项目紧急技术研讨会上,姜明佐的话掷地有声。面对困境,项目成员立即成立了以调度李树光、技术主办刘亮杰等人为核心的技术攻关小组。
一场围绕“如何战胜抛石层”的头脑风暴就此展开。起初,讨论陷入了“头痛医头”的循环:有人主张换用更坚硬的钻头,有人提议加大动力强行冲击。“这都是治标不治本,”李树光指着屏幕上扭曲的钻杆数据,“在乱石堆里硬闯,就像让拳击手打棉花,力量都被卸掉了,效率低还危险。”
僵局之中,一直沉默翻阅资料的刘亮杰抬起了头:“如果我们不跟石头‘硬碰硬’,而是为钻头造一个‘钢铁隧道’,把它全程保护起来呢?”他提到的“全护筒跟进”工艺,瞬间点燃了新的思路。大家顺着这个构想深入,一个完整的技术方案轮廓逐渐清晰——引进全回转钻机配合全护筒跟进施工工艺。
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被豁然开朗的兴奋所取代。
全回转钻机像位力大无穷的 “钢铁勇士”,强劲动力能稳稳“咬碎”大块顽石;而全钢护筒则化身贴心的“防护铠甲”,在液压的助推下步步紧跟,为钻头撑起一道坚固的 “钢铁隧道”。这“勇士”与“铠甲”默契配合,既防住了孔壁坍塌的风险,又让咬合桩像精密的齿轮般严丝合缝,为筑牢那道“滴水不漏”的止水帷幕,打下了比磐石还稳固的根基。
方案落地后,攻关小组日夜盯守,优化施工。基坑内,三道支撑体系(一砼两钢)确保稳定;开挖严格遵循既定原则,六台挖掘机协同作业,测量员全程监控,保障了基坑变形始终处于安全可控范围。
国庆前夕,经过70余天的奋战,当最后一辆运土车驶离基坑,一座深达14.81米、四壁规整、基底干燥的基坑,已然沐浴在秋日阳光下。基坑四周的止水帷幕坚如磐石,坑内作业环境优良。那一刻,所有疲惫已久的脸上终于绽放出笑容,掌声和欢呼在工地回荡。海水泵房基坑的胜利完成,不仅为主体工程扫清了核心障碍,更是技术创新与团队精神的完美印证,为应对类似极端地质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们挖通的,不是这些冰冷的土石,而是一条用智慧和汗水铺就的信心之路。它证明,没有什么是团结一心的建设者无法逾越的难关。”望着眼前的成果,姜明佐动情地说。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