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香港5月29日電(劉志勇)在中交一航局一公司朝陽區崔各莊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一片熱火朝天的搶工期大幹景象。“李工,物資到了,快到場清點檢查吧。”“咱便道還堆碼着一些施工材料,現場吊車沒辦法駐位。”在這片忙碌中,項目部物資員李興鑫的電話鈴聲此起彼伏。

8年曆經5個項目的打磨,李興鑫持續磨練中大步向前。崔各莊項目地處遠郊區縣,資源條件本就受限,還要面臨業主嚴苛的工期要求。在這樣的施工環境下,物資供應壓力驟升,尤其是現場鋼筋的保障工作,從材料品牌的選定、卸車地點的安排到碼放方式的确定,一系列複雜事務讓原本就嚴峻的供應問題雪上加霜。

“工作八年了,這個項目的物資協調難度遠超我之前經曆的所有項目。”李興鑫感慨道。提前組織物資進場,可能會導緻積壓和超高碼放,帶來安全隐患;稍有滞後,又會造成工期延誤;過于分散進場,則不利于配送協調。面對如此複雜、棘手的難題,李興鑫沒有退縮,而是主動出擊。他積極參與現場平面布置,合理規劃材料堆場與加工後台,充分利用每一寸場地空間。

他與生産、商務、勞務人員實時溝通,精準把握施工進度和材料消耗情況,密切關注材料需求提報,認真開展盤點複核,精确掌控物資進場時間;結束現場忙碌後,他又全身心投入到追蹤供應鏈條的工作中,從鋼廠排産、車隊協調到資金情況,他像一顆釘子一樣,緊緊盯牢鋼筋保障的各個環節。“五一”期間,他每日接打上百個電話、處理上千條信息,幾萬噸材料在他的日夜協調下有序進場。這場與時間的賽跑中,李興鑫采用“物資質量管控前置化”,将分供方合作評價記錄調研、樣品報送、人員培訓等工作做在前,保障進場物資質量,爲後續工序搶出黃金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