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日報社-共工網重慶電(譚家龍 陳孝波 文/圖)說到創業緻富,絕大部分人會選擇網絡電子高科技來掙錢,還有一部分憑着自己的顔值和才藝網絡直播賺錢。然而,重慶市巫山縣培石鄉脫貧戶譚江梅卻選擇了又髒又累的水産養殖。她沒有選擇市場上最賺錢的甲魚這類的高端産品,卻把泥鳅看對了眼。
爲了生活,再難也要學創業
譚江梅還有兩個學生正在讀書,正需要用錢的時候,不想辦法掙錢怎麽行?做生意沒本錢,做直播沒顔值和才藝。生活還得繼續,至少也得尋找一條掙錢之道日子才能過得蒸蒸日上。
前些年譚江梅找親戚借了一些錢,在當地開了一家小服裝店,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也還勉強能維持簡簡單單的生活還是沒有問題。丈夫會開車,長年在工地上開罐車一年下來還能剩下一些積蓄,但由于長時間勞累,患下了腰椎間盤突出病,基本沒有了幹體力活的能力。求熟人的介紹在銀行找到了一個保安工作。
“我現在做保安一個月3000多塊錢的工作維持生活還是沒有問題,但是大女兒在上大學,小女兒上初中,每個月光生活費就不得低于2500元,還不說其他家庭生活開支,人情往來。”丈夫王明郎揪心地說。
“上天關了我一扇門,肯定還會爲我打開一扇窗,我們沒有文化掙不了大錢,但是憑着我們這裏的地理環境,四面環山,水源充足,氣候條件最适合在我們這個地方養泥鳅。泥鳅比養魚好養,泥鳅生命力強。”譚江梅大膽地和丈夫提出了這個想法。
說幹就幹,創業者沒有退路
說幹就幹,但是啓動資金從哪裏來?最低也要20萬才能建成泥鳅養殖基地。搜盡了所有的積蓄還湊不夠2萬元。于是,全家人聚集在一起開了一個家庭會,譚江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全家人都支持她的想法,也同意一起來幫她借錢創業。
爲了實現自己的想法,勵志建成培石鄉首家泥鳅養殖基地,夫妻倆起早貪黑求親戚,找相關部門辦理合法手續。
江梅笑了,泥鳅開始出售了
創業之坎坷,道路之曲折,她一步一個腳印,多少個挨餓的夜晚都奔走在借錢的路上,她負責借錢籌資,丈夫負責去學習養殖技術,她終于成功了。
去年8月,泥鳅養殖基地終于建成,根據地勢條件分三個池塘,總共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政府及生态養殖負責的主管部門也實地進行了考察和驗收。
“我們擔心養殖技術不到位,前期我們隻敢投放50000尾泥鳅苗,不到半年時間,現在準備開始上市出售了,這些年長江禁止捕魚,我感覺養泥鳅是個好門路。”譚江梅笑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