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9日电  在福建莆田的乡村深处,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码头项目部的驻地楼里,时常传来欢声笑语。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房东范亚存大爷,已成为项目部不可或缺的“编外成员”。忘年交的背后,是一场从语言隔阂到心灵相通的温暖旅程。

项目建设初期,北方团队带着浓重的儿化音,遭遇范大爷的“闽普”方言,双方对话常如鸡同鸭讲。财务员韩丙亮发现,大爷的“我知道”并非同意,而是习惯性回应。为此,团队创新采用“口语+文字”双轨沟通,关键事项书面确认,日常交流辅以手势比划。这种笨拙却真诚的方式,逐渐消融了南北语言壁垒。

一次,办理电费发票抬头变更时,范大爷热情洋溢地拉上韩丙亮和董佳琪直奔电力局。大爷风风火火地喊“赶紧换户头”,却让工作人员茫然无措。董佳琪立即递上预准备的材料清单,韩丙亮同步记录办理流程。他们巧妙地将大爷安顿在座椅上,高效完成手续。事后大爷竖起大拇指:“年轻人办事牢靠!”这场协作既尊重了长辈的热心,又彰显了专业素养。

得知大爷子女在外务工,项目部员工主动填补他的孤独时光。傍晚,年轻人常陪他坐在石阶上聊天,听她讲述莆田故事,分享工地趣事。这种陪伴超越了租赁关系,筑起了情感桥梁。

这段跨越年龄与文化的友谊,生动诠释了中交一航局的社会责任。在莆田码头的建设中,技术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正同步提升,书写着央企与地方和谐共生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