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聞社5月28日電(龐忠翼)福建的春天來得早,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碼頭項目部的職工卻毫無“春困”之意,清晨不約而同地早早來到食堂,期待着新一天充滿“麥子香”的早餐。

項目團隊中來自北方的小夥伴較多,爲了更好地“抓”住大家的胃,複工後,項目部特意從山西請來了大廚逯志剛。清晨五點,第一縷陽光還被遠山遮擋得嚴嚴實實,逯師傅的廚房便已熱氣騰騰。

面食确實是逯師傅的“拿手好戲”。逯志剛到項目部的第一天,早早起床的施工員李秉含恰好碰到正給大家烙餅的大廚。初看烙出來的餅除了色澤金黃,并沒太多特點。但當他看到大廚趁熱将餅往中間一撮,餅瞬間分了好多層,有了立體感。視覺上的沖擊與外酥裏嫩的口感,讓身爲山東人的李秉含流連忘返。

“這些娃們,有的比我兒子還年輕呢,在外工作不容易,吃得必須健康。”這是逯志剛挂在嘴邊的口頭禅。剛到不久,他就把這些“娃”們當成自家孩子照顧。福建的春天忽冷忽熱,每當降溫,食堂裏就會出現剛出鍋的包子,褶子細密均勻,仿佛精美的藝術品。輕輕咬上一口,鮮嫩多汁的餡料瞬間在口中散開,配上香甜的南瓜粥,大夥頓時從胃暖到全身,别提有多滿足。

逯志剛不僅面食做得好,有經營飯店經驗的他還展示出了“精打細算”的一面。在網絡面試的時候,逯師傅就詳細問了項目的夥食标準。在确認聘用後,他主動和之前的大廚加了好友,春節前就開始食堂交接工作,因此,初來乍到的他進入工作也十分“絲滑”。

剛下飛機那天,逯志剛帶着行李就跑進項目部附近最大的超市。豬肉多少錢一斤、羊肉是否供應充足、當地有哪些綠葉菜、價格和山西老家有多少差距……逯師傅心裏的明鏡擦得更亮,到項目部後立刻規劃起屬地菜單。在飯菜的供應量上,逯師傅也充分發揮了經驗優勢,“掐量”十分精準,每天飯前兩個小時,他都會去辦公室看看,了解誰需要留飯,在他的帶動下,光盤行動在項目上蔚然成風。

一個月的時間,逯志剛就和“娃”們熟絡了起來。飯後,他喜歡和職工們聊聊飯菜口味,也拉拉家常,“娃”們覺得特别好吃的飯菜,也會跑來向逯師傅請教手藝,有幾位小夥子深得真傳,輪休回家給家人做了一桌好菜。

這個周末,逯志剛主動請纓,組織大家開展包餃子比賽。揉面、擀皮、和餡、包餃子……逯師傅教得細,職工們學得快,那天很多職工給家裏打電話、發照片,分享他們工作以來最香的一頓餃子。

從廣東一路向東轉戰到福建,項目部延續發揚“暖心先暖胃”的傳統,讓職工再忙也要吃好飯、有個好身體。這個“面面俱到”的山西大廚,不僅把“晉中風味”揚名在遠隔千裏的福建,還讓職工更加有歸屬感與幸福感。聽說過幾天逯志剛要給大家做山西傳統“貓耳朵”,大夥又躍躍欲試起來,歡笑回蕩在食堂中。


供稿:中交一航局一公司莆田碼頭項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