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的,当时恰逢西方的学科分化步入巅峰,受其影响,“学科”意识深深扎根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新中国成立后,又受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教育界进一步加强了学科意识。20世纪70年代,为规范招生、便于学业和学籍管理,我国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学科目录,把所有的人才培养都纳入同一个学科体系。

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在理、工、医、农等部门固守某一学科已经很困难了,所以在这些部门,学科交叉就成了不得不为之的事,并且迅速发展。为解决严格的学科划分与强烈的交叉需求之间的矛盾,部分学校开始设置“交叉学科”,使得跨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可能进行。不过文科的交叉意识迄今仍不强,各学科自守边界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破解。

区域国别研究已经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要求,而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短缺,没有人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发展区域国别研究,应从人才培养这个根上着手。我国的人才培养是在学科制框架内进行的,没有学科支撑,就无法培养人。区域国别研究需要的人才比较特殊,他们既要有广博的地区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须同时具备3种能力:专业能力、地区认知能力和当地语言能力,这种人才只能通过特殊培养才能出现。国家现有学科目录上的任何学科都无法单独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区域国别研究建设成一个跨学科的学科。

2020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新设置“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以解决我国现有学科体系中学科界限严格、互不相通的问题。这个办法一方面保留了现有制度体系的延续性,不会造成脱节混乱;另一方面又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它的缺陷,为“交叉”发放通行证。对区域国别研究而言这是个契机:区域国别研究本来就是典型的交叉学科,不仅文文交叉,而且文理交叉,将其列入“交叉学科”门类,就让区域国别研究的落地发展、提升研究水平有了制度性保障。

来源:求是网

策划:盛玮 

制作:徐辉冠

审核:李艳玲

监制:罗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