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在新疆開幕。在全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媒體格局加速演變、輿論環境複雜多變的當下,本次峰會聚焦于“人工智能與媒體變革”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主題,正當其時。來自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的208家媒體、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等機構的500多名代表,圍繞“發展與變革——媒體發展中人工智能的運用”“規則與責任——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聞倫理”“事實與真相——數字化時代新聞媒體的共同使命”等議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刻的讨論。

01

一、運用:重塑新聞生産流程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在全球媒體行業的應用日益廣泛。據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課題組在峰會期間發布的《人工智能時代新聞媒體的責任與使命》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已有10.2%的媒體設立了相應機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産流程;41%的媒體正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鼓勵和支持部分新聞業務闆塊試用AI技術。

人工智能在全球媒體機構具體運用情況如何?在峰會現場,一些媒體代表與大家作了分享。

新華社自主研發的一系列智能采編工具,如“新聞雷達”“新華新語”等,在預警突發事件、内容核查、智能創作等方面表現突出。人民日報推出的“創作大腦AI+”平台,集納了近20款智能工具,可及時制作、快速生成多模态新媒體産品。

美聯社副社長陳炎權表示,美聯社最近與研發ChatGPT的公司OpenAI合作,進入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并進一步擴大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比如,将英語報道翻譯成西班牙語、标題生成、創建新聞摘要、分鏡頭、音頻轉文本以及标記内容以供搜索等。在特定流程上使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讓記者可以花更多時間從事更有影響力的報道。

半島媒體集團執行總裁穆斯塔法·蘇瓦格特别代表薩拉赫丁·阿蔔杜拉認爲,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确定新興趨勢和主題,這些趨勢和主題反映公衆興趣,媒體能夠據此向受衆提供最需要的新聞。此外,媒體還可以利用大數據做出戰略決策和預測未來。

印度教徒報集團則利用外部的人工智能工具爲新聞采編服務。如OpenAI的ChatGPT、微軟的Co-Pilot、谷歌的Vertex和Perplexity搜索等。他們還通過Smartocto等工具,進行個性化的情感分析、趨勢預測和參與度評分,以此更好地了解特定文章在目标讀者群中的傳播情況。

綜合來看,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新聞生産全流程。正如新華社社長傅華所說,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算法推薦、語音交互、圖像生成等技術不斷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産、分發、接收、反饋各環節,将大大促進傳媒業新舊發展動能轉換。

02

二、賦能:重新定位而非取代

本次大會讨論中,大家熱議的一個問題是,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記者和編輯的工作?目前來看,盡管人工智能可以生成看似通順的文章,比如簡單的體育賽事報道、财經數據新聞等,但在深度分析、複雜情感表達、獨特視角挖掘等方面,還遠遠無法與人類記者相提并論。

中外媒體代表普遍認爲,人工智能更多是作爲記者的輔助,幫助他們從基礎性的、重複性的簡單工作中解脫出來,從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深度調查和特色報道創作中,是一種重新定位而非取代。

塔斯社社長安德烈·孔德拉紹夫認爲,雖然人工智能正爲我們開辟無限天地,能助力更快分析海量數據、實現内容個性化定制并預測受衆需求。但與其他任何技術一樣,AI隻是一種工具。人類記者仍要承擔主要任務,即創造真實可信且有意義的優質内容,幫助人們更好理解彼此,爲重要問題尋找答案,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創造未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每項創新的背後永遠是“人”,是“人”的想法、激情和對更好事物的追求。

吉爾吉斯斯坦卡巴爾國家通訊社社長梅德爾别克·舍爾梅塔利耶夫表示,無論AI技術是多麽無所不能,但唯有親曆現場的人才能表達出情緒、感受與心境,才能收獲一篇篇具備獨到見地、内容鮮活的亮眼文章。

印度教徒報集團總編輯蘇雷什·楠巴斯認爲,盡管人工智能具有變革潛力,但它依賴于模式的學習,從而限制了創造力,生成的内容受其所接受的數據的約束,導緻重複和一些無創意輸出。此外,AI無法複制人類創作者在工作中帶來的情感深度和主觀體驗,也無法取代人類的創造力。

□ 2024年10月14日,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在新疆烏魯木齊開幕,這是參會代表在開幕式現場

03

三、挑戰:虛假信息與“深度僞造”

人工智能爲媒體創造巨大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和挑戰。其中一個越來越大的挑戰是人工智能制造的虛假信息。以“深度僞造”爲代表的前沿技術突破文字限制,可以通過對圖像、聲音、視頻的篡改或僞造,産生高度逼真且難以甄别的多媒體信息,這對于以真實爲生命的新聞業是很大的風險,必須認真對待。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東亞地區代表處傳播部主管巴昱華對AI制造虛假信息的傳播表示了擔憂:通過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傳播,一則假消息可以在幾秒鍾内影響數百萬人,引發暴力、恐懼和痛苦——往往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他認爲,“打赢反虛假信息的鬥争需要媒體組織、科技公司、各國政府和人道主義機構的合作和共同努力,确保作惡者無法操縱平台來傳播有害的謊言。而媒體在這場鬥争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爲重要。”

媒體代表們認爲,媒體和科技公司應共同建立嚴格的行業規範和道德準則,始終堅守新聞倫理和專業标準。這需要跨領域的合作,包括政策制定者、技術開發者和媒體從業者等多方的參與。隻有通過協同努力,才能讓AI成爲推動新聞傳播正向變革的有力工具,而不是破壞媒體公信力的危險因素。

此外,媒體代表們也擔憂算法加深誤解和偏見,形成信息繭房;不同的媒體使用相似的AI工具和數據來源,導緻内容的同質化;記者編輯過多地依賴AIGC工具可能會導緻素質下降等問題。

04

四、應對:堅守新聞倫理與責任

面對AI在應用中可能帶來的虛假信息風險和挑戰,媒體具體該如何應對?

目前,在全球範圍内,新華社、路透社、法新社等機構已制定AI行爲規範和指南,引導記者負責任、有道德地使用這項技術,從源頭上減少不實信息生成。

法新社高管薩拉·斯圖爾特認爲,雖然目前社交媒體上充斥的大多數虛假信息仍然可以被認爲是“廉價的假”而不是“深度的假”,但随着AI技術的日益成熟,除了可以創造出更具說服力、越來越真假難辨的虛假信息外,還将被用來增加假新聞的數量和加速假新聞的傳播,有可能會吞噬和淹沒真實的新聞。面對這些挑戰,生産真實、經過驗證的報道的記者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斯圖爾特建議,未來媒體要倍加關注新聞的基石——去現場,采訪實時的、現場的報道。

陳炎權表示,去年美聯社發布了記者使用人工智能的标準,包括如何使用、何時使用,還有如何報道人工智能,因爲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不可避免地成爲未來每種類型新聞的一部分。他強調,新聞機構和人工智能公司需公開對話協作,否則可能破壞新聞機構的商業模式,甚至動搖可靠、真實信息傳播的本質。新聞機構要推動建立法律框架保護知識産權,倡導設立保護措施,并要确保在與人工智能公司探讨的桌前有一席之地。無所作爲,隻是等待觀望這項技術的發展,不是一種選擇。

俄羅斯報社長帕維爾·涅戈伊察認爲,人工智能既能制造問題,又能提供解決這些問題的工具。在AI幫助下制造的每一個威脅,技術本身都能提供有效的“解藥”。比如,AI能發現“深度僞造”,阻止欺詐者的行動等。

顔靈思表示,大語言模型有産生幻覺的潛在風險,因此路透社不斷改進和重新訓練AI模型和提示,以确保輸出符合标準。同時,爲了對受衆和用戶保持透明,對于任何AI生成的輸出,都會被清晰标記。她強調:“當我們采用人工智能時,首要任務始終是确保在準确和公正的新聞方面的聲譽不受損害。”

新加坡聯合早報執行總編輯韓詠梅表示,聯合早報對AI的應用有三個指導原則:一是所有的稿子都必須有人爲的幹預,必須有人的參與;二是新聞照片不可以使用AI技術;三是如果有用到AI生成演示圖或者其他内容,一定要标注清晰。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總編輯郭清江認爲,在AI時代,流量固然重要,但絕不能饑不擇食。媒體若能踏實做好優質内容,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它作爲社會一盞明燈的光輝将永不熄滅,并且永遠保有其存在的價值。

05

五、使命:合作、創新與堅守

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個“黑盒”,我們無法真正預測其未來,因爲科技并不會帶來确定的結果。同樣的科技,可能會創造出非常不一樣的社會。正如劍有雙刃,科技既要發展,又要向善,這條路該怎麽走?

各國媒體代表在交流互動中達成共識:人工智能是不可阻擋的技術潮流,與其抗拒,不如積極擁抱并引導其發展。跨媒體、跨地區、跨行業的合作交流被視爲實現這一目标的關鍵路徑。正如本次峰會發布的“烏魯木齊共識”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治理攸關全人類命運,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迫切需要深入探讨,凝聚共識,共抓機遇,共克挑戰。全球媒體應當爲國際社會把握和應對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和挑戰架設溝通的橋梁。

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關于“人工智能與媒體變革”的探讨爲全球媒體繪制了一幅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藍圖。在人工智能這一強大技術引擎的推動下,媒體行業正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而本次峰會所倡導的合作、創新、堅守新聞倫理和專業标準等理念,将成爲指引媒體走向充滿希望未來的燈塔。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4年第11期

原标題:《創新與堅守——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人工智能與媒體變革”主題觀察》

新媒體編輯:梁益暢 安雨帆(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