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高質量發展的熱土——以4%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約17%的人口,創造了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

“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爲國家戰略,着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鄭重宣布。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五年多來,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不斷鞏固提升。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的經濟總量突破30萬億元大關,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明确指出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使命、重點任務、方法路徑、根本保障,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長三角地區緊扣“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闆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攜手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新篇章。

2023年12月29日,浙江杭州東站,乘坐G7467次列車從杭州前往金華的郭均相成爲2023年長三角鐵路運輸的第8億名旅客。這也是長三角鐵路年旅客發送量首次突破8億人次。

随着杭昌高鐵黃山至南昌段的開通,長三角鐵路目前已擁有25條高鐵,高鐵裏程超過7100公裏,動車組開行範圍覆蓋除浙江舟山以外的所有地級城市,成爲全國高鐵網絡最發達完善的區域之一。

長三角,這片面積約35.8萬平方公裏的中國東部發展熱土,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舉足輕重,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高度精心謀劃,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按下“快進鍵”。

謀定而後動。制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這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

2019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這一規劃綱要。會議指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極大的區域帶動和示範作用,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和華東地區發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

起手布局,落子成勢。

2020年8月20日,一場由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以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爲主題的座談會在安徽合肥舉行。

這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就這一重大戰略專門召開座談會進行重要部署。

“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我國科技和産業創新的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2023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主持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長三角“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産業競争力、發展能級,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在總書記的親自謀劃、持續推動下,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一組數據見證着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成績:

多年來,長三角地區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3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5年的2.08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8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從13.7%升至14%……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絕不隻是形式上的組合,而是一次由表及裏的重塑,是一場深刻的變革。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在錯位發展、聯動發展中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壯大整體實力,不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在做乘法。

“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有利于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指明方向。

——握指成拳,以各自優勢形成合力。

上海本地,提供由芯片、軟件等組成的“大腦”;向西約200公裏外的江蘇常州,提供動力電池;向南200多公裏外的浙江甯波,提供一體化壓鑄機……

在長三角,通過産業集群協同發展,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内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産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産業圈”。

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爲長三角地區的“金字招牌”。2023年前三季度,長三角地區新能源汽車産量超過260萬輛,這意味着不到10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在長三角下線。

——深度融合,一體化進程不斷加速。

“前方到站,蘇滁商務中心站。”搭乘滁甯城際鐵路列車自西向東跨過清流河,中新蘇滁高新區便躍然眼前。

這是江蘇、安徽兩省合作共建的重要園區。截至目前,園區已累計招引工業項目310餘個,協議總投資超900億元,來自長三角區域項目數占比高達77%。

乘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的東風,安徽省滁州市深化與滬蘇浙地區合作,每年新引進的億元以上項目中,超50%來自滬蘇浙地區;近三年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60%來自滬蘇浙地區,爲當地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流經滬蘇浙的太浦河上,兩省一市交界處标志性建築——方廳水院正在抓緊建設中。盡管該項目跨越三地,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實現了一體化的審批,建設單位隻需要準備一套資料,跑一個部門,蓋一個章。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實現市場準入登記标準、服務規範、信息共享、創新步調的“四個統一”,經營主體身份在線“一次驗證、全網通用”和電子營業執照可共享複用;企業開辦時限提速至平均0.85天,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水平;截至2023年6月底,經營主體總量增加到3536萬戶,年均增速8%。

——發揮實效,合作機制不斷完善。

2023年7月底,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迎來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成立。

國家支持示範區“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成爲示範區創建跨省域高新區最具特色的優勢。示範區高新區将集成跨區域科技創新資源,構建區域一體化現代化産業體系。

累計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38項面向全國複制推廣;持續推進145個重點項目建設,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作爲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挂牌四年多來,正由過去省際交界的薄弱區域,展現出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嶄新面貌,“做實一小片、協調一大片、引領一整片”的示範效應不斷增強。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統計監測辦公室統計數據顯示,以2015年爲基期,基期指數爲100,2022年長三角區域發展指數爲129.5,比上年提高1.6,與2015年相比,年均提高4.2。

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樣闆區的地位作用不斷夯實,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引領作用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示範作用逐年凸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從全面加速邁向全面深化。

更多精彩,詳見2024年第3期新華社記者文章《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新景象》

來源: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