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越
工人日報社國内新聞部編輯
觸碰社會熱點,聚焦當下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動價值選擇、制度構建契合時代要求,正是新聞報道的應有之義。第33屆中國新聞獎系列報道一等獎作品《工傷認定如何“新題新解”》直面前沿問題,緊扣時代脈搏,力求探索勞動者“因工受傷”後及時獲得保障的新路徑。報道聚焦的是當下社會的熱點話題,解決的是當下勞動者普遍關心關注的事,是踐行“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雲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的一次實踐、一次嘗試。
一
觸碰熱點,直面問題,
發出尊重勞動價值的時代呼喚
直面改革進程中勞動關系領域的前沿問題,密切關注與百姓尤其是普通勞動者利益攸關的社會動向與重要事件,回應勞動者關切,是主流媒體的職責所在,也是《工人日報》的主陣地和特色所在。
當前,我國職工總數爲4.02億人左右,新就業形态勞動者成爲職工隊伍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屬于工傷。然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工傷認定出現了一些新課題、新挑戰。比如,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因其工作地點、工作時間等方面的靈活性,如何認定“上下班途中”“工作時間”成爲一大難點;再者,科技的進步爲工作模式提供了更多選擇和可能,居家辦公、随時随地在線工作打破了線下坐班的傳統時空限制。在此背景下發生的一些傷害能否認定工傷常常成爲社會關注的熱點,引發廣泛讨論。
《工傷認定如何“新題新解”》系列報道就是針對這一現實熱點,聚焦新情況、新變化、新問題,分爲6篇,力求探索勞動者“因工受傷”後及時獲得保障的新路徑。
當前,全國有8400萬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其合法權益如何保障,一直備受社會關注。國家密集出台了相關文件,推動對新就業形态從業者的勞動權益保障。中央關心、職工關切、社會關注的彙集點,就是報道的發力點。2022年7月,人社部開展新就業形态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多地陸續出台相關實施辦法。《工傷認定如何“新題新解”》系列報道,聚焦的既是勞動者當前最關心的權益,同時也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相關部門關注的問題,很好地将現實問題與高層政策連接起來,并且推進相關制度的完善,這也成爲報道團隊推進本組報道的追求。
二
貼近現實,不吝腳力,
沉下身子傾聽勞動者的内心期盼
《工人日報》是一張職工群衆大報,在時代變革的滾滾洪流中,始終立足“三工”(即工廠、工會、工人),反映普通勞動者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回應職工群衆關切。如何回答“工傷認定如何‘新題新解’”這一大主題?記者選擇在基層一線找故事,在故事中找價值,沉下身子傾聽勞動者的内心期盼,尋找他們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
報道中,記者走近普通勞動者,與他們交朋友、話冷暖,記錄下他們的聲音和故事:
“明明是上班路上被車撞了,保險公司卻稱因居住地不明,無法證明是否爲上班途中,拒絕賠付。”外賣騎手小張的遭遇反映了騎手面臨的普遍問題:無固定工作場所,如何證明是在“上班途中”受傷?網約車司機董利民同樣道出自己的困惑:“在服務時間”該怎麽算?“平台如果僅僅把從軟件上接到訂單開始,到送乘客到達目的地結束這段時間看作是工作時間,那明顯是不合理的。”“90後”網絡主播曾雪梅講述,她每天在家直播9個小時,結果因高亮度的補光燈而患上職業性眼病,申請工傷認定卻卡在“發生事故地點”一欄,因爲“大多會因爲‘居家’而被駁回”。
記者深入采訪了包括外賣員、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網絡平台主播等在内的多名勞動者,都是一線的聲音,都是真實的故事。整組報道始終以“人”爲報道的切入點和關注點,通過豐富、鮮活個案的呈現,激起共鳴、共情,從而實現好的傳播效果。
三
把握導向,凝聚共識,
在法治框架内探尋解決之道
發現問題,最終是爲了解決問題,并挖掘問題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增進共識,提供社會治理方案。當前勞動關系類型多樣、職工利益訴求多元,這要求新聞報道在法治框架内“踩好平衡木”,不“拉偏架”,把握問題性和建設性的平衡。“幫忙而不添亂”,不僅是新聞媒體應該秉持的理性立場,也是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政策法治環境和社會環境不斷優化的責任和擔當。
《工傷認定如何“新題新解”》這組系列報道,在報道一些新就業形态勞動者因平台靈活的就業形态而面臨工傷認定難題的同時,也引導公衆看到,新業态經濟正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就業形态已成爲我國吸納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勞動者有困惑,用工企業和平台也有困惑,陷入“自說自話”的争論或一味将責任推給平台,都對解決問題無益。
在記者報道的外賣員小張受傷索賠這一案例中,審理法官道出裁判路徑:“如果機械認定、一判了之,一方面忽視了行業勞動者的實際情況,損害了騎手和公司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新業态的發展。特殊行業從業人員‘上下班途中’認定,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量。”2000多萬貨車司機家在車上,活兒在路上,受到傷害咋認定?學者建議需要工傷保險制度改革,“盡可能将這種情況下的傷亡納入工傷範疇是更合理的做法”。收尾篇《穿透迷霧,讓工傷認定回歸本質》中,多位專家提出核心觀點:回歸工傷認定的本質,這是根本性解題思路,“這涉及勞動者基本身份和基本權利的認可問題”。
整組系列報道結合大量當下新近發生的、引發社會關注的司法判例,采訪多位勞動法領域專家學者,并給出一些地方已在開展可作借鑒的新嘗試、好舉措。從直面問題到挖掘成因再到最後提出建議,系列報道比較完整地回應了當前勞動者心中的疑問和社會公衆的關切,在法治框架下爲化解現實難題、維護勞動者權益、促進新業态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更寬視角、有用參考、有益幫助。
【專家點評】
魏武
大衆日報社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編輯
《工人日報》推出的這組系列報道,切中肯綮,振聾發聩,是不可多得的新聞佳作。
首先是問題抓得準。中國2億多靈活就業人口由于在勞務關系以及工作時間、地點等方面具有的特殊性,造成工傷認定面臨很大困難。這組報道敏銳地抓住這一問題,說明作者不僅獨具慧眼,更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悲憫情懷。
其次是對症下藥,積極促進問題解決。這組報道沒有片面以勞動者代言人自居爲他們“強出頭”,而是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以國家政策和法律爲依據,針對靈活就業者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既保障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又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第三是文風樸實,靠事實說話。這組報道沒有高深的理論,也沒有華麗的詞藻,6篇文章引用了近20個案例,采訪了18位政府官員、專家、法官等,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專業政策法律問題,可以說爲靈活就業者提供了一部“維權寶典”。
本文刊登于《中國記者》2023年第11期
原标題|《工傷認定如何“新題新解”》 觸碰現實熱點 叩問時代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