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複長江生态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五年後的今天,長江舊貌換新顔,奏響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思客通過衛星影像及遙感數據分析,帶你聆聽這條跨越中國的協奏曲。

 

綠色爲底色 一江清水浩蕩奔流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10字道明了長江保護的方向。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流域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然而,長期粗放式發展使長江不堪重負,生态環境的保護和修複刻不容緩。

五年來,長江保護和修複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生态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成效明顯,兩岸綠色生态廊道基本建成,共抓大保護的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嚴重透支的“母親河”,終于得到喘息的機會。

▲圖爲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幾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群,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理念指引下,廢棄礦坑群變成“網紅小九寨”。

大江無聲,變革早已悄然發生。

鄱陽湖作爲長江“雙腎”之一,對長江流域生态的重要功能不言而喻。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鄱陽湖水質逐漸惡化,總磷、總氮、高錳酸鹽等指數超标,富營養化嚴重,生态環境惡劣。

要治“長江病”,鄱陽湖得先“退燒”。随着長江經濟帶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鄱陽湖開始生态環境專項整治,水質明顯變好。從衛星遙感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到,2020年鄱陽湖中代表藻類存量的葉綠素a比2016年有所下降,湖區的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明顯降低,實現了一湖清水入江。

▲圖爲鄱陽湖水域葉綠素a濃度2016年與2020年對比圖。衛星數據分析:大地量子

截至2019年11月底,長江經濟帶優良水質比例達82.5%,優于全國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劣Ⅴ類比例爲1.2%,優于全國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一江清水浩蕩奔流。

金色爲引擎 勃勃生機強勁澎湃

綠色爲發展底色。五年來,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力提升了長江經濟帶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

▲1992-2018年長江經濟帶夜光強度圖。來源: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

衛星夜光遙感能直接反映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長江經濟帶11省市以20%左右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40%以上的人口,經濟總量占全國40%以上。1992-2018年長江經濟帶夜光強度的變化折射出這一區域的重要引擎作用。

三個城市圈,三大增長極連成一條帶,區域經濟發展将呈乘數級提升。2019年,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産總值457805億元,同比增長6.9%,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6.2%。在2020年前三季度中國城市GDP前10強名單中,長三角經濟帶城市占據7位,長江經濟帶對我國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

▲2019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GDP。

從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到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再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一場深刻的變革已經開啓,生機勃勃的長江經濟帶激蕩澎湃、舊貌換新顔,正崛起爲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新華網思客

新華網5G富媒體實驗室

聯合出品

總策劃:周紅軍

策劃:劉娟

監制:李曉雲

作者:郭建偉 祁麗君

制圖:李權 祁麗君

衛星技術:崔琦遠 郝瑞琛

數據視頻:舒克凡

編輯:馬宇聰 崔祎璁

校對:孫惠

衛星技術支持單位:大地量子

衛星數據來源:吉林一号 高分二号 Sentinel-2

技術統籌: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