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日報社教育6月15日電(喬晶)人工智能的曆史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歐美國家便開始了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科學家圖靈,他被後輩譽爲“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進入應用領域是近幾年的事。2016年,谷歌研發的人工智能圍棋系統AlphaGo先後擊敗人類頂級棋手李世石和柯潔,攻克了“世界上最複雜的智力遊戲”。
今年,人工智能正式進入生活領域。生成式聊天軟件ChatGTP的橫空出世,讓普通人對人工智能首次有了感性的認識。人們被它無所不知的信息收集能力、與人類一樣的語言邏輯能力和随機生成能力所震撼,第一次感到人工智能的時代真的要來了。
高校作爲科研領域的前沿陣地,更需未雨綢缪,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對教學和管理将産生哪些積極的影響。
一、高校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現狀
綱舉目張,隻有在正确的指導思想下進行人工智能對高校在線教學質量的探索,才能引領中國特色高校教育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要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教育部啓動了人工智能輔助教師隊伍建設的試點工作。網信辦等八部委聯合建設了19個教育領域的特色基地,研究人工智能在各種教育場景下的管理機制。科技部把人工智能教育納入了首批人工智能應用示範場景。
從以上這些舉措我們可以看出,國家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高校教育的影響,正通過各種形式探索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學工作中的應用,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将我國的高等教育推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人工智能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帶來的不确定性
作爲新生事物,人工智能也給高校的發展帶來了一些不确定性,值得高校管理工作者的重視。
1、人工智能特有的“生成式”能力,縮短了知識生産的時間,将帶來知識爆炸性的增長。人類獲得知識的途徑更加多元化,一些行業的門檻将大大降低。如翻譯,ChatGPT不但能完成英翻中的直譯,還可以通過不斷地優化,把翻譯好的中文提升到“信雅達”的水平,絲毫不輸英語相關專業的學生。這些變化給未來高等教育需要培養什麽樣的人才帶來了極大的不确定性。
2、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工智能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将大大提高工業生産中智能化的水平,會壓縮制造業工人的數量,智力勞動者比重将增加,這對高校未來的專業設置帶來了不确定性。
這些不确定性和變化,都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下文将聚焦于人工智能對高校在線教學質量管理的影響,做出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以資參考。
三、人工智能對高校在線教學質量管理的影響
1、人工智能+教學評估。
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時間大幅增加。實踐過程中,在線教學的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在線教學的優點有不受空間制約、受衆數遠比課堂教學多、錄制的教學視頻可循環播放,供學生随時溫習。但也有教學質量無法保障,學生無人監督等問題。
人工智能可在“教、練、考、評、管”等環節上發揮作用。随機根據教學内容生成課堂練習;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學習情況,生成個性化、定制化的考卷。把教學質量抓到個人,增加管理工作中的顆粒度。對學生的評價,不再“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根據各個階段不同的狀态進行評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此大的工作量,在沒有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是難以想象的。
2、人工智能+虛拟現實
教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目前高校設有實習、遊學等實踐課程,但放在整個教學時長上來審視,占比還是太小。
人工智能中的虛拟現實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教學過程中缺乏實踐的問題。例如在地理教學中,用虛拟現實技術,讓學生身臨其境,近距離感受不同自然環境、民族文化之間的差别,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阻隔。
3、人工智能+輔助教學
高校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嘗試利用人工智能,優化自己的講義,開拓思路,讓人工智能協助制定更有趣的教學方式,以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在線上,可以嘗試利用“虛拟人”的技術,融入名校名師的授課内容,借用“虛拟人”教學,打破高校之間的壁壘,讓更多的名師内容走進課堂,讓學生接觸到全世界最先進的教學内容。
以上三點是以目前人工智能所具備的能力,結合高校教學實際情況提出的研究方向,可在短期内落地。但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新技術可能會徹底颠覆傳統教學模式。例如,“虛拟人”和生成式内容成熟後,是否可以取代部分高校基礎課程的教學?讓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研究領域,多出科研成果。未來人工智能發達到一定程度後,是否可以協助高校管理?基于大數據技術,制定出與時俱進的教學管理方案。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高校管理”是一個長期的課題,涉及高校的方方面面,需要根據技術的更新與時俱進。一方面,讓新技術服務于教學,在堅持教師教學的主體地位上,融入部分“虛拟人”教學,雙管齊下,優化高校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高校老師也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努力提高自我修養水平,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
高校的教學管理具有動态性、發展性,我們要結合實際工作,把握好規律,利用好技術,推動人工智能走進校園,融入教學工作,實現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爲國家培養更多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系四川傳媒學院 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