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北部湾的晨雾中,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平陆运河企石枢纽建设现场宛如精密运转的生态实验室。智能桩机钻头轻吻大地,混凝土搅拌站与光伏板相邻而立,这座被誉为“世纪工程”的交通枢纽,正用科技与自然对话的方式,重新定义现代基建的绿色范式。
在防渗墙施工区,高压旋喷桩机操作手不再依赖手感,而是紧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水泥浆流量偏差控制在±2%,钻头姿态由AI实时校准。项目总工李洪江指着智能系统介绍:“这就像给工程装了神经中枢,各种损耗都会预警。”这种毫米级管控,使水土流失量较传统工艺大幅下降。
钢筋加工车间上演着“金属魔术”,智能算法提升钢筋裁切优化利用率,边角料被制成安全护栏扣件。更巧妙的是模板创新,无斜拉杆设计使上千吨钢材获得新生,这些模块化模板如乐高积木般在项目间流转。水资源循环系统则像生态肾脏,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浇灌边坡绿植,混凝土养护用水通过高分子膜过滤回流,连雨水都经导流槽成为降尘水源。
工地最高处的塔吊顶部的能量回馈装置,正将重物下降的势能转化为电能。项目副经理张国算了一笔账:“这些‘电力收割机’每月回收的电能,相当于100户家庭年用电量。”拌和站配备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则像“电能稳压器”,使设备故障率下降。光伏停车棚的蓝色硅板在阳光下闪烁,满足生活区一成以上用电需求,让传统火电占比持续降低。
脉冲除尘器在混凝土罐车顶部静静工作,像生态卫士吞噬粉尘;边坡上的绿植用再生水灌溉,已形成小型生物栖息地。这种全程可控的绿色链条,使工地扬尘浓度始终低于国标限值,正如项目部员工所言:“我们不是在征服自然,而是在学习与地球握手。”
当首艘测试船只缓缓通过闸室,两岸的监测传感器正将水质、生物多样性数据实时回传。这条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绿色基因,已嵌入每个施工细节,证明真正的世纪工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法则的和谐共鸣。
 







 
 海报分享
海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