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新闻社10月27日电 青藏高原的晨光刺破云层,中交一航局一公司建设的久马高速公路如银色的哈达铺展在川西草原上。与此同时,拉萨河畔的东嘎污水处理厂正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工程,共同诠释着建设者在世界屋脊上创造的奇迹。

五年前,首批建设者抵达红原县时,高原反应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血氧饱和度一度降至80%。项目部迅速推出“高原生存指南”: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体征,建立分级作息制度,甚至研发了应对低压环境的混凝土养护工艺。技术员向发虎笑道:“我们得像适应海拔一样适应创新。”这种将人体机能与工程技术同步调适的思路,成为高原建设的底层逻辑。

-40℃的极寒中,冻土层像钢铁般坚硬。项目团队在野外搭起试验帐篷,通过数百组对照实验,终于找到素混凝土桩+柔性垫层的“冻土驯服”方案。更巧妙的是,他们利用高原日照规律,设计出“追光式浇筑计划”。让混凝土在日均温最高的时段凝固。这些举措使路基平整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堪比平原标准。

转战拉萨污水处理厂时,团队将工程分解为12个独立模块。这种类似拼图的管理方式,有效规避了高原施工常见的效率衰减。大家比喻道:“就像同时下12盘棋,每盘棋都有专属棋手。”全自动粉末加药系统等创新,更将人工干预降至最低。最终项目提前15个月完工,创造了高原建设的新速度。

久马高速打通了经济动脉,东嘎污水厂则净化着城市毛细血管。当地牧民扎西说:“高速通车后,牦牛能更快运到市场;而污水处理厂让拉萨河更清了。”这种综合效益,正是高原建设的深层价值,既改善民生,又守护生态。

当首批车辆驶上久马高速,当拉萨河水变得清澈,建设者们已奔赴拉萨水厂等项目新战场。他们在高原书写的不仅是工程纪录,更是一种信念,最高的海拔,理应匹配最高的标准。